文/江佩穎 攝影/江佩穎 鄒怡安

 

DSCF1761.JPG  

 

  大學畢業之後,該做什麼?是繼續攻讀研究所?或是出社會開始工作?在現今這視學歷為個人「基本條件」的社會中,象徵高學歷的碩士博士學位,漸漸因現今大學生「不知道畢業該做什麼,所以繼續讀書」這樣的原因,而將原是純粹的專研學術領域,擴充成好似理所當然的「必經之路」。

 

  今年年初,任職輔大歷史系專任教師的蕭道中老師,在此次專訪中,藉著回憶過去大學生活的種種,以及過往的經歷,老師不禁感嘆地聊起他對如今「學歷」和「未來」的看法和建議。

 

  蕭道中老師回憶,當初一如我們仍是輔大歷史的學生時,對於未來該做什麼、有何計畫,亦是懵懵懂懂。於是在大學畢業之後,對歷史有興趣的蕭道中老師,選擇了繼續學習,而進入輔大歷史研究所攻讀碩士。但在研究所進修的這段期間,老師同時也在光啟高中、恆毅中學等國高中兼任教職。老師玩笑地表示,他確實從國一到高三都曾教過。

 

  但這些「經驗豐富」的兼任教職,並不只是一份領有薪水的打工。老師強調,這是他開始在不斷嘗試和摸索中,所累積的經驗。在碩士畢業、當兵退伍之後,其實蕭道中老師一剛開始並沒有繼續從事教職的打算。因為對自己的英語能力頗有自信,老師曾有嘗試國外業務等,跑國外展場、開拓國外市場工作的想法。雖然曾一度錄取一家航運公司,但當時中研院近史所的熊秉真老師正應徵助理,老師重新思考之後,便放棄了「一般上班族」的工作,繼續往學術界發展。

 

  離開中研院後,老師繼續攻讀博士。直到二○○九年取得博士學位,歷經一段時間的講師、兼任教職,今年年初,再度回到輔大。

 

  不過,回想起自己求學與摸索的這段路程,老師深切地告訴我們:

 

  「其實回想起來,光用興趣做為一個理由,一路往上繼續唸,回頭過來發現其實是蠻吃虧的,因為浪費了太多時間。

 

  也許你對歷史是真有興趣的,但不一定要用一個歷史碩士的學位,來證明自己的興趣。做為上班族,還是可以保有這份興趣。但如果你要靠歷史做為一個專業的話,它能夠找的工作真的有限。

 

  其實大學畢業的學歷沒有差別多少,就算是企管系畢業,真正實際的工作技能,也都是在職場中學會的。如果真的要學什麼或專研什麼,在工作的一年、兩年當中,再一邊思考這個決定。不要大四畢業之後因為不知道要做什麼,就先考了歷史碩士班,花上三四年的時間。其實這三四年對你未來職場生涯,說不定有很大的幫助,要是這三四年在職場上的話,或許你已經嘗試過三四個工作,至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對這個社會有更多了解,我覺得這更實際。

 

  當然,並不是說念歷史系就沒有前途。歷史系的出路很廣,廣得不只在學科上,很多東西都可以再訓練。像是青輔會、外貿協會、職訓局,這都是能夠再進修的單位。」

 

  除此之外,蕭道中老師強調,「語言」即是根本。

 

  「英文真的很重要,如果夠好,不是只有耍耍嘴皮子而是真的能用英文解決事情,能夠隨時上場與人溝通、連絡,那麼你一定比別人擁有更多機會。

 

  所以語言真的是最好的投資。當然不只英文,其他語言也是。總之,語言真的對出社會有很大的幫助,大學投資語言是最划算的。現在回想當初大學,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時候,真應該把時間拿來進修語言。在大學時候最棒的就是時間多,當然說有時候要修課之類的,以後回頭來看其實也不是什麼嚴重的事情。此外,打工也是個嘗試。多多接觸、了解一下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就會慢慢知道自己適合什麼事情、對哪些東西是有興趣的。這些東西大學課程裡是沒有教的,透過社團經驗、打工經歷慢慢累積,那才真正是你的一部分。而這些若不去嘗試,真的不會知道。」

 

  最後,蕭道中老師為大學生的我們,做下一個總結:

 

  「學校教的其實說起來還是理論,跟你實際運用真的沒有太大關係。這與科系無關,多多接觸各種各樣的事物來得更重要。所以,我覺得大學時候就該放開心胸,多多嘗試不同的東西。

 

  或許這講起來有點空泛,但我覺得大學時候應該立些目標。那並不是多遠大的目標。舉例來說,我設定自己要在大三這年考到日文二級,你就會有動力去實踐。有目標努力就有方向,當然也可以是與自己的興趣相關,並非一定是知識上的標準,像是自助旅行這類生活上的目標。設訂些目標,然後去完成它,我覺得是大學時候最該做的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