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佩穎 攝影/江佩穎


DSC09880.JPG  


  歷史研究的範疇,並非只侷限在歷史一門學科當中,而雖然能夠普遍明白其中含意,但如何劃分與其他領域的界線?究竟是深是淺?這看似單純的問題,卻其實埋藏深深學問。


  在與本學年開始任職專任教師的黃俊龍老師訪談之前,發現老師雖任教於歷史系,但本身卻在大學主修政治學、研究所也唸與政治學相關。對此,我們感到莫大的好奇。但在專訪當中,老師對於我們這樣的詢問,卻是再自然不過地解釋:「你們會提出從政治系轉成歷史系好像是很大的變化,但就我個人來看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就是很自然而然的,在你學習思考的過程當中,自然而然的走向那個方向。也就是在唸書過程中知道自己哪裡需要補足,進而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至於,老師會來到歷史系任教,則是因為在進行古希臘政治的相關研究時,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老師說,大概是十年前,研究政治思想史的方法開始有了變化。政治系的政治思想史或是一般的政治思想史,比較偏向文本方面,它們不會去強調歷史背景。但是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老師發覺歷史背景是不可或缺的。舉例而言,古希臘的歷史,包括民主政治的演進、城邦之間的關聯,以及波斯戰爭的影響,將這些政治思想或政治哲學放進歷史脈絡之中去了解,便能發現其實有很多不同的研究方法。


  黃俊龍老師更進一步地說,基本上古希臘的研究方式可以區分成兩種。政治系和哲學系是相當注重文本的論證,比較少討論歷史的脈絡,例如過去他在閱讀文本的時候,發現柏拉圖的對話中堤到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基本上都被帶過或忽略掉,或是就以柏拉圖在文本中的解釋,以比較粗淺的方式去了解那些歷史事件。而所謂歷史途徑的方式,就是對歷史脈絡有比較深的了解,把柏拉圖或是亞里斯多德的思想視為歷史文件來解讀,而非當做哲學或跨越時空背景的哲學觀念,這二者是相當不一樣的,這也是在學術上面蠻壁壘分明的方法。不過不管如何,這些都僅是個人見解的不同而已。在研究的過程中,黃俊龍老師發現,歷史途徑的方式是比較好的。


  雖然只是一次短暫的訪談,但在這次與老師面對面進行對話的交流當中,我們忽然體悟到歷史的另一種面貌,並不是指任何學科皆能與歷史連結在一起的面向,而是就如黃俊龍老師所說,這只是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自己需要補足什麼,而將所需的歷史背景擴大去理解,卻在這之後,又將其侷限於自己所需之中。這便是與新加入輔大歷史大家庭的黃俊龍老師,一次短暫、簡單,但極有收穫的專訪會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