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桂銘 相片/張省卿老師提供

 

省卿在當記者時所拍的照片之威尼斯化裝舞會.JPG  

省卿老師在當記者時所拍的照片之威尼斯化裝舞會
 

 

  談到藝術史,大家可能對這門學科的印象是浪漫的、具有人文氣息的一門學科。說到藝術史我們就不能不聯想到系上的張省卿老師。本次我們採訪張省卿老師,請她分享她在德國留學的經驗。

 

因為興趣  赴德攻讀藝術史

 

  「我在台灣讀書的時還沒有所謂的藝術史學系,也沒有那個學科,但是我對藝術很感興趣,尤其是歐洲藝術史,所以我問了一些學者的看法,他們認為德國是藝術史研究最發達的地方,再加上我也查了一些資料,所以我那時候就決定到德國留學,留學的目的主要就是學歐洲藝術史,其中最重要的單元是藝術史方法學。歐洲藝術史的方法學大概是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在德國是發展最完整的,直到二十世紀納粹上台以後,很多猶太籍藝術史學家他們被流放到英國跟美國,他們也同時在美、英兩地建立了藝術史,所以他們的方法學是來自於德國。省卿老師還說,在大學時除了主修歷史學系,也曾修過一些藝術史的課程,因為要讀藝術史,光有歷史學的概念是不夠的,不過那些都只是對藝術史的入門知識。

 

留學準備  語言第一

 

  談到留學前的準備,省卿老師表示學習當地的語言是最重要的,「因為你如果不會講當地的語言,你很難融入當地的文化、當地的生活,語言當然不可能在台灣就學的很好,可是應該要有一些基礎再去真正融入當地的生活,在生活中學語言才是最快的。」語言也是省卿老師認為到當地較難適應的問題,「我覺得語言一直是問題,你如果修習學科的話,有很多很複雜的專業詞彙要學習,因為不是母語,所以在寫報告、作業或是寫論文的時候都沒辦法像德國人一樣,很完美的表達出來。」

 

  除了語言之外,當地文化差異也可能是要面臨的困難,「台灣的文化跟德國的文化不太一樣,例如處理事情的態度、或者是學校同學之間的相處方式、在學校上課的模式等等都不太一樣,文化上可能態度要開放一點,不能以傳統的看法來看其它文化的生活方式。」

 

對德國的印象和留學生涯

 

  除了剛開始因為室內與室外的溫差,使省卿老師常感冒之外省卿老師剛到德國時各方面都能很快融入當地,同學之間也都很友善,對來自外地的省卿老師也都盡量給予幫助,他們對亞洲來的同學很幫助,而且對亞洲文化也很感興趣,偶爾也會遇到一、兩位看你不爽的,但是基本上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五的同學他們還不錯,教授也是。」

 

  在授課方式上,台灣的教授可能偏重講述,學生在台下做筆記;在德國是學生每組輪流上台做報告,「但有那種專門授課(講述)的課,那是沒有學分的,就只是提供你一些基本的知識,真正有學問的課都是要做報告的課。」另外德國的大學還規定學生要修兩個主修,或是一個主修配兩個輔修。省卿老師說她當時第一主修是藝術史、第二主修是歷史,老師也承認課業是很重的,「可是我還有去旁聽科技史的課,在德國,科技史是一個獨立的系。」

 

  在德國留學的十六年裡,老師不僅擁有不錯的校園學習經驗,對德國的印象也很好,「其實我蠻喜歡德國的,到現在都是如此,因為它自然環境很不錯,它的人文氣息比較沒有修飾的問題,這個我很喜歡,到現在都很喜歡。」省卿老師在德國留學時,除了研讀學科專業,也曾當過報社和雜誌社的記者,「我那時後去歐洲的時後,(看到)很多很新奇的事情,我覺得很有趣,蠻值得介紹的,我那時後就幫報社、雜誌社寫一些文章,還有做一些攝影的報導。」而報導內容都跟老師的研究有關,像歷史、藝術史、文化方面還有對一些城市的報導,「我的文章大部份是在寒暑假寫的,我上了一門課,跟德國的表現主義有關係,我就順便寫一篇文章,或者我暑假跟老師參觀佛羅倫斯城,我就順便寫跟那座城市有關的建築師的文章。」

 

  從省卿老師在德國的留學經驗談中,我們除了得知老師在德國的留學經驗以外,也了解老師平日授課方式的由來,以及對藝術史有粗淺的認識。同時在訪談中也看見了老師對德國的熱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