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古兆廷 攝影/古兆廷


IMG_0010.jpg  


  有四個字,在歷史系不分男女、長幼,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每每聞之,往往避之唯恐不及,卻是誰也逃不了,讓你「插翅也難飛」。相信此刻有些人心中以猜得出個大概。沒錯!就是「史學方法」這門必經之課。在這堂課中,修習的學生必須完成一篇論文,並從中擇優刊登在系上出版的刊物--《史苑》。


  《史苑》的評選採「校內運作」的方式,完全由系上的老師進行審稿,且每一件投稿作品僅由一位該領域專業的老師審核。審核的結果分為三種:(1)建議刊登(2)有條件刊登(3)不予刊登。其中「有條件刊登」是指學生將作品修改後,評審老師如果認為已達到標準,即准予刊登。


  這次第71期《史苑》的召集人,由滿懷教學熱忱的許毓良老師擔任,這也是許毓良老師的「初體驗」。召集人負責的工作是什麼?那就是決定學生的投稿文章,要交與系上哪一位老師進行審核,並與其他評審老師進行聯繫。


刊登文章數量「破紀錄」


  「我們這一期跟之前相比有個很大的差別就是:這一期的文章總共刊登十篇,好像是歷年來《史苑》刊登文章最多的一期,之前也有9篇過的,但還沒有突破10篇這樣一個紀錄,所以我們這一期算是破了一個紀錄。」這一期《史苑》刊登的文章之所以「破紀錄」,一方面是上個學年開始,史學方法課程從三個班變成四個班,投稿來源變多,加上此次同學們投稿十分踴躍,投稿的文章共有20篇。


  儘管71期《史苑》刊登文章的「量」破紀錄,但在「質」的方面可一點也不馬虎,對於這一點,許毓良老師懷抱十分的信心。「學術性的刊物在投稿和最後刊登的篇數,其實在退稿率上有一定的比率,退稿率在一個學術性刊物當中,恐怕是一個評定的重要參考依據。這一期的退稿率差不多是50%,所有投稿的稿件裏頭,有1/2刊登,1/2是沒有刊登的,以學生的刊物來看的話,我覺得算是已經蠻高的了。」


消失的「世界史」


  《史苑》投稿的文章大致可分為世界史、中國史和台灣史三大領域。「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這一期世界史的文章就沒有,連投稿都沒有,不是刊登而已。大部分的文章都是中國史和台灣史,可是中國史有好幾個朝代,所以相對來說,台灣史的文章其實是比較多的。」


印象深刻的三篇文章


  71期《史苑》刊登的十篇文章中,有兩篇以「口述歷史」作為研究方法的文章是許毓良老師覺得比較特別的,一篇是邱怡芳同學的〈探究民國七○年代三義木雕產業衰退之因─以百吉行為例〉,另一篇則是羅育秀同學的〈高雄市立三民高中棒球隊隊史 ( 1997-2011 ) 〉。


  「如果是以口述歷史作為研究方法的話,我通常都會傾向讓他們刊登。因為他有去訪問了很多口述的對象,必須要花很多的時間才有辦法完成這個工作,也就是說他在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他的前置作業就已經花了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像這樣的文章刊登的機率就會比較大一點。」


  倪管嬣〈清末民初江蘇居士楊文會的佛教教育 ( 1851-1911 ) ──以祇洹精舍為例〉,則是另一篇讓許毓良老師印象深刻的文章。倪管嬣是宗教系雙主修歷史系的課程,以宗教系的專業跨領域到歷史系,老師覺得她的文章寫得非常好。


往事不堪回首


  許毓良老師大學時期就讀於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當時系上也有類似《史苑》的刊物。「我回憶大學時期那樣的一些刊物,其實按照史學方法的標準來看,都不符合條件。當時並沒有審查的機制,通常是由那個時期的主編,就是學長姐,看了之後覺得可以,就直接刊登了。」當時許毓良老師也有投稿,被刊登了一篇。「可是按照現在的學術規範,經過將近20年之後,我又回過頭看之前寫的文章,那個是完全不行。」許毓良老師靦腆地說道。



  對於71期《史苑》同學們的表現,許毓良老師給予的評價是:「很好」,即使是沒有被刊載的作品也是「遺珠之憾」。過去只要顧著寫好自己文章的老師,這次的召集人「初體驗」,讓他在行政方面有著和以往不一樣的收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