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嘉琦


P1020457.JPG  


  你為什麼要做這個題目?你可以提出和其他學者不一樣的看法嗎?一手史料足夠嗎?相信大三的同學們對於這些問題,在史學方法課上已經被老師疲勞轟炸許久。讓我們來看看登上史苑的邱淑樺學姐的史方心路歷程吧!


  學姐的文章是〈台灣眷村的變遷與土地認同以屏東市崇武新村為例〉,以屏東崇武新村的居民為訪談對象進行口述歷史,針對居民對於眷村的情感、文化、土地認同等調查,來探討眷村隨著時代的變遷,居民對土地的認同感的變化。之所以以屏東崇武新村為主要研究對象,是因為學姐曾經住在屏東的眷村10年,對於此地有濃厚的情感。


  學姐還沒九月底就已經決定好題目,所以十月的時候便開始進行口述訪問,這也讓原本一學期只回家一次的學姐在這學期每個月都得回家。由於學姐本身曾經住在眷村的關係,所以當地的老爺爺和老奶奶都很熱心地接受訪問。不過因為他們的鄉音甚重,所以在訪問的時候有點吃力,而有些人則因為年紀的關係,耳朵不太靈光,所以題目要說很多次。有時老爺爺和奶奶還會偏離主題,洋洋灑灑地說起自己的故事。在訪問的過程中,雖然大部分的老爺爺和老奶奶都很信任學姐,不過也有老爺爺不了解學姐為什麼會問這麼多的問題,反而懷疑學姐是情報局的,不過因為學姐的解釋和親和力,最後也讓那位老爺爺卸下心防。雖然訪問的過程和在事後打逐字稿的部份非常辛苦,但也因為這次的訪問,那些老爺爺和老奶奶都把學姐當成自己的孫女一樣對待,非常的親切。他們都會關心學姐的論文進度如何,還會詢問學姐,他們的訪問內容可不可以使用?需不需要再訪問一次?這些關心讓學姐感到十分的窩心。


  學姐的指導老師是陳君愷老師,這班的史學方法課沒有團體報告只有個人報告,所以他們必須在上學期就把論文完成,下學期則需將時間用來做部分的修改。在寫論文時,學姐遇到最大的困難是,如何將文獻和自己的文字做結合以及史料的運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姐直接向老師請教,老師建議學姐要先讀懂自己的史料,然後試著和別人解釋自己想表達的意思,也就是讓人了解文章裡的文字是要證明什麼事情。除了向老師尋求協助,學姐也會和室友互相督促彼此的進度,彼此也會給對方建議,使這條史方艱辛之路不孤單。


  最後學姐建議我們做報告時,一定要按照老師的進度,比如老師規定什麼時候訂好題目,我們就要把題目交出來,不管自己認為可不可以通過都要先去問老師,可以的話,我們就可以提早收集史料;如果不可以,我們就要趕快換題目,再問老師。假如老師還是覺得不行,可以和他說我們想做哪一個面向的問題,老師可能會跟我們建議可以朝哪方面研究。不一定要執著在我們有興趣的那一塊,因為有興趣不等於有史料可以引用。至於進度的部分真的不要落後,因為落後的話,老師可能會說下次再交,但下次有下次的進度,這樣容易耽擱,最後可能交不出來。所以一定要跟著老師的進度交作業,再痛苦、再不好也要交出來給老師批改,因為不交的話,老師無法和我們建議哪方面需要修正,以及哪些資料可以應用,至於在寫論文時,學姐的小技巧是先將史料分類好,再按照自己比較有靈感的部份開始書寫,這樣寫起來比較得心應手。


  史方也許是條艱苦之路,或許在寫文章的時候,會有股衝動想將史料丟掉、燒掉,甚至還會抱怨學者為什麼要研究如此多的史料,害我們需要閱讀這麼多的資料,不過牛頓曾說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我們何嘗不是這樣,相信只要度過,我們將會受益匪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