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毓沂 文字整理/陳毓沂 攝影/陳毓沂 採訪/陳毓沂


IMG_0639.JPG  


  相信大三的同學都正在為同一個目標努力,就是大三的必修「史學方法」,這可以說是歷史系的畢業論文,是大學四年中的一大要事。有的人已經準備好,要來好好的大幹一場;有的人東奔西跑的就是要找出合適的資料;更有的人宛如無頭蒼蠅般,不知從何下手。這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詢問過來人的意見了,看看他們是如何走過這深淵。今天為大家訪問到了四年甲班的邱怡芳學姐,學姐可說是書卷獎的常勝軍,常常會在前三名看到她的名字,也同時修讀教育學程,但「史方面前,人人平等」,學姐在準備的過程中,也同樣遇到許多不同的問題。


  「探究民國七○年代三義木雕產業衰退之因─以百吉行為例」這是學姐的史方題目,主要是探討七零年代以後,苗栗三義的木雕衰退的原因。因為學姐史方是上雷媽的班級,雷媽在課堂上經常強調,盡量找跟自己背景相關,能力也相符的題目,由於學姐是客家人,因此馬上就想到可以往客家這方面去做研究。「我原本是要做日治時期的音樂家,因為當時的音樂家大多都是客家人,但是因為我看不懂日文,所以也只好放棄了」,之後是因為學姊的親戚有人從事木雕這方面的行業,也時常聽到家族中有人談起,因此就決定了這個題目。


  不過在準備初期,由於論文或專書的資料非常的少,相關的論文也僅是研究地理或藝術類,歷史學的研究可說是少之又少,因此學姐才會轉而從口述歷史及官方檔案去做蒐集,「我忘記那篇論文叫甚麼名字了,但它的內容架構可以說跟我是一模一樣的,那是用電話簿裡面三義木雕店家的電話當史料,然後再用圖表呈現去年有幾家,今年有幾家這樣,雖然內容有點相關,但我是用不同的史料去做整理,也是很不錯的一個方法!」儘管老師不准我們做前人做過的題目,但我們還是可以用不同的觀點以及史料去做分析,在邱怡芳學姐身上,他也確實成功地詮釋了。


  學姐在史方中運用了口述訪問當做史料,在看文章的同時,筆者發現其中一篇訪問的時間,竟是在去年的10月10日,這時的我們或許題目都尚未定論,但學姐已經動身開始訪問了。由於家鄉的地緣關係,因此在做口述採訪方面並無太大的隔閡,反而相當的親切,「我第一次採訪時,是訪問百吉行的老闆,那時候我帶著爺爺一起去,雖然我是客家人,但我其實不太會講客家話,不過爺爺常常會跟那裡的老闆聊天,也會幫我用客家話問老闆一些問題。我覺得這很重要,要讓受訪人覺得有親切的感覺,久而久之我們也比較聊得開了。」另外,學姐要特別提醒想做口述歷史的學弟妹們,在採訪之前,一定要事先做好功課的準備,以免訪問時毫無頭緒,還有可能亂問問題,受訪者也會不知所措。


  最後,學姐想要告訴正在為史方努力的學弟妹們:「做史方最好的情況,就是找自己有興趣的題目去做,就算找不到,還是要盡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不要把寫論文當成是一種研究,不然這樣會很痛苦。另外,在埋頭於個人史方的同時,也不要忘記還有團體報告呢,這更可說是默契與團隊合作的考驗,當然除了要慎選組員之外,還有一點也要特別注意,因為組員在論點上時常會有各自不同的想法,一則史料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所以組員彼此一定互相溝通,不要因此傷了和氣呢!


  這或許一條艱苦且遙遠的路,但路上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朝著目標前進,你有夥伴,有前輩,有許多可以利用的管道,堅持下去,最後成功就是你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