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陳 欣 文字整理/張桂銘 攝影/張桂銘 採訪/張桂銘


DSC00866.JPG  


  史學方法這門課已開始一個多月,而近期內各班的同學也大致要決定出史方的題目、方向等等,在決定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許多困難,像是方向太大、不夠清楚或是一手史料過少等等,導致在與老師討論的過程中,遇上不少阻礙,現在,就來聽聽「過來人」-劉美修學長,給在寫史方的過程中,感到困難或疑惑的同學一些建議吧。


  其實在大二的時候,劉美修學長就已經有事先想過史方的題目,當時學長因為有選高郁雅老師的中國新聞史,便想在新聞史這方面來做個討論,希望透過新聞史,來找到史方的題目。當時高郁雅老師有要求班上的同學找一個史事,並買份報紙來討論,而學長挑到的就是汪偽政權成立的那天報紙,所以到大三時,便有心想要以汪精衛為主題寫一篇史方報告。


  最初學長想寫的是抗戰時期的相關內容,但陳君愷老師建議學長改成思鄉運動,學長思考過後,覺得思鄉是新國民運動的一個展現,便想定為「汪偽時期的新國民運動的再創」,但陳君愷老師覺得這題目的立場有點偏頗,故又決定以「思想清鄉:汪精衛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新國民運動』概況(1941─1945──以上海《新中國報》為例」這個題目為主。


  另外,學長還說到,「其實很多人會批評新聞史說這好像沒什麼好做,例如我從申報看這七七事變,除了找報紙外,再google一些汪精衛的碩博士論文,這樣就好了,看起來感覺很輕鬆,所以很多人就會認為新聞史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學長講到這裡停頓了一下,又說:「但其實並不是這樣,高郁雅和陳君愷老師認為除了附上一些報紙之外,還要再付上表格整理(像是這個運動它可能同時有什麼其他的活動等等),而這個相關的報紙只有中研院有,於是我便跑一趟中研院。」


  學長告訴我們,中研院的報紙必須要一篇一篇地找,因為它都是微捲的保存,所以還需要調出來看,要不然就是要將它們掃描起來,然後再用影印機影印,而印出來的東西差不多有世現課本這樣厚。且陳君愷老師還建議學長用圖表的方式呈現內容,因為一般做新聞史都會用圖表或把報紙的版面掃描上去,但後來並沒有全都這樣做,這是學長覺得較可惜的地方。


  學長還說,照著史方老師所安排的進度來完成會比較好,像是我們班(陳君愷老師)就只有個人報告,不像別班有團體加個報,那就有些麻煩,而且寫論文題目一定要找自己喜歡的朝代,因為這題目是要寫一年的,找了不喜歡的題目來寫會很痛苦。另外,如果想上史苑的話,可以找那方面專長的老師,比如說要寫新聞史就會想到高郁雅老師;藝術史是張省卿老師;台灣史則是陳君愷或許毓良老師,搞不好能給一些建議,因為在審查之前,都會找兩位老師來評審,一位是找該領域的老師來審,另一位則是系上的老師。


  且如果能上史苑的話,對將來的推甄會很有幫助,還可以「名留青史」,滿有意義價值。另外關於內容的問題意識,一、兩個便足夠了,因並不像研究生要做一個大範圍需解決很多問題,所以題目無須定太大。而且,寫完這篇論文,還可以看出你適不適合讀研究所,像寫史方一年可能只要一萬字就好,但如果讀碩士班可能是五萬到十萬字,到了博士班可能要到十萬到十五萬以上。


  所以從論文的內容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定性、文筆和內容的深度……,也可以看出作者適不適合讀研究所,不僅如此,史方的練習除了能博覽群書,更可以訓練資料的整理、文筆的流暢以及內容的組織架構,可謂是一次寶貴的學習經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