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佩穎 採訪/江佩穎、黃柏剴 文字整理/鄒怡安 攝影/林芃均

 

對於來到台灣唸書的外籍生來說,除了課業與食衣育樂之外,真正影響、讓他們有所深刻體會的,正是再自然不過的「日常生活」。而這與他們息息相關,卻仍有些陌生的台灣大學生活,究竟與另一岸的家鄉有何不同呢?甚至,這樣的差異是否造成了什麼影響?這些影響是好是壞?

 

來自澳門的僑生周佐星同學,在本次邀訪當中,首先提起在台灣遇到的「困難」,就是「說話」。在學校課堂當中、在朋友和老師當中,最初也最直接的接觸,就是對話。但對身為僑生的周佐星來說,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澳門所說的是普通話(廣東話),而台灣則是國語;除卻兩者的不同,卻仍有許多細節常造成這看似簡單的語言,令他感到複雜而無法了解。周佐星說,即便他是「會」說的,但在判斷、使用語調的高音低音、俚語詞彙等等上,常常需要停下思索,而這正是他面對兩者文化差異之下,最需摸索、適應的部分之一。


 DSC00779.JPG  


另一方面,選擇外宿的周佐星,對輔大周邊的環境、物價、和食物,則認為與澳門沒有太大的不同。他說,相較而言,台灣物價是高了一點、食物也油膩了許多,但總體而言,並無不同。其中,比較特別的是他曾經被滷味的味道「嚇到」,而無法接受。

 

除此之外,在交通上,周佐星說因為澳門較小,常見的大眾交通工具多為公車,與台灣相差無幾。而在氣候上,澳門的穩定和台北的溫差巨大,則是他在台灣感受到,另一個難以適應的部分。而若要說感受差異最大多數認同的,莫過於這幾次「外籍生系列」訪問中,常提到的「台灣的步調緩慢」──「台灣的步調比較慢、效率也慢,什麼都慢一點。像是約人十二點,但對方十二點才到。在澳門生活效率雖然沒有非常快,但是也會給對方一個確切的時間,不會讓對方掛心。可是台灣人在這方面,比較少會個確切的時間,通常都是再看看之類的話。」

 

生活種種,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但同時也是最容易被感受到的。來到台灣唸書,融入這裡的生活,並非想像中的簡單。雖然午後訪談短暫,無法將所知的全部表達,但相異的文化同時存在相斥與相融,即使無法全然接受,但在摸索的同時,也許能因此找到一條「澳門式」台灣生活之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