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欣 攝影/陳欣

 

 

  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蘇軾


  

  一尾手搖船顫顫地橫渡江邊,由遠及近,由近及遠,撥弄了一池春水後,緩緩向遠方駛去,最終隱沒於兩旁的綠蔭。這是蘇州,擁有大好園林和閒情逸致的古老市鎮,經過了千年文化的歷練和人文風情的陶冶,蘇州已成為大陸不可不去的景點。 

 

 

  而蘇州除了擁有中國著名的四大園林中的兩座──拙政園、留園外,最著名的地點非虎丘莫屬。蘇東坡曾經說過,來蘇州若不游虎丘,是人生一大憾事,由此可知虎丘在蘇州歷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虎丘這名稱源於吳國時期,吳王夫差葬父闔閭,而三日之後有白虎踞於此,故稱為虎丘。至南朝時開始建立佛塔,據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素有「吳中第一風景」之稱。康熙、乾隆等下江南時曾多次遊歷虎丘,鄧小平、胡錦濤等人也到過此地。虎丘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是寺廟裡有山,而非山裡有座寺廟,且虎丘中的雲巖寺塔(俗稱虎丘塔)不僅是中國第一斜塔,也是世界第二斜塔,與歐洲的比薩斜塔雙雙呼應。

 

 

  虎丘裡的景點有很多,像是頭山門、擁翠山莊、真娘墓、孫武練兵場、千人石、小武當等,因為處於佛教和道教(兩者在這裡並不會衝突)聖地的關係,來此遊賞的人源於四面八方,並不因身分地位或是富貴貧窮而有所差異,文人騷客也特別多,也因此留下了許多傳奇的故事和事跡,例如「頑石點頭」便是出於此處的生公講台。相傳晉國著名的道生法師,因堅持眾生皆有佛性,而為舊學所不容,遭到排擠,便被逐出京城。來到虎丘,當時聽他講經的人非常多,說到精彩高昂之處時,甚至連石頭都對他點頭致意,且當時正值嚴冬,池子裡的白蓮卻相競爭放,所以有了「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白蓮花開」的說法。

 

 

 

 1  

斷樑殿

 

  斷樑殿,為虎丘的二山門,建於元代,結構則承襲了宋代建築的特色,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會稱為斷樑殿是因為裡面的主樑是斷掉的,因一位工匠大意,將主樑一裁為二,後為節省木材和時間,就將它們拼為一塊,利用槓桿原理,在這斷樑下設一排斗拱相托,通過它們將中間承受的力分散到四周,採用了「挑樑式」的構築手法,再靠兩旁的琵琶吊和棋盤格來支撐四周及節省木材,全建築無完全沒用到一金屬構件,所以顯得特別珍貴。另外,這個建築物可愛的地方在於看似很像一隻老虎,雖然是後人的想像力而非本意,卻更增添了一份趣味。

 

 

 2  

闔閭試劍石

 

  相傳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為稱霸天下,召來了當時最有名的鑄劍師干將、莫邪夫婦為他鑄劍,滿期那天,他提著莫邪劍來到了虎丘山,將此劍獻給了闔閭,闔閭為了試劍的鋒利,對著這塊石頭手起劍落,便將這塊石頭一劈為二。但事實上,這塊石頭是典型的火山噴出巖的凝灰巖,久經風化,沿著裂隙形成這樣一條大縫,因酷似劍劈,而有此傳說。


IMG_1286  


        「虎丘劍池」這四個大字是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所寫,他的風格有「蠶頭燕尾」之稱,但因歲月侵蝕的關係,虎丘兩字漸漸消磨,最後由後人跟著描摹而寫上去,所以「虎丘」-虎的一撇則有明顯硬生生描下來的感覺,而「劍池」-劍的一撇給人感覺非常流暢,稱為「假虎丘真劍池」,而這也有另一種意思,是暗示著闔閭墓的秘密,因為劍池的東西兩壁懸崖陡立是天然形成的,而虎丘的後山則是人工用土壘建而成的,目的就是為了掩蓋吳王闔閭的墓。

  

 4  

劍池

 

        虎丘最為著名的是二大景點,一是虎丘塔,另一個就是劍池了,稱它為劍池原因有三個,一是如果從上面看,這池宛若一把平鋪的劍;另一原因是傳說當年為吳王闔閭殉葬有扁諸、魚腸寶劍三千把;還有一種說法是當年秦始皇與孫權都曾來這裏挖過劍,劍池就是由他們所挖而成的。但事實上劍池是天然形成的,也是虎丘最為神秘的地方,傳說吳王闔閭墓的開口處就在這裏。

 

 

  左邊石壁上二個紅色的字體(圖片未照到)是「劍池」,傳說這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所寫,而四個藍色的字體是「風壑雲泉」,是宋代書法家米芾書寫,這四字將景色完全概括於其中,只要站在這裏,側耳可聽風聲,舉目可觀賞巖石,抬頭可觀雲彩,低頭可看流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劍池中是否真的存在當時埋下的劍,目前並無法得知,在幾年前有人試圖將水抽乾,但池中空無一物,只有在窄口處有一隧道,可容一癯一胖,但若將此隧道炸開,便會危及到後面的虎丘塔,且目前的科技並無法將古物妥善保存(像越王勾踐劍剛出土時刀鋒熠熠,但如今卻是鏽跡斑斑),在一番討論下便決定再將水放回,讓這個秘密持續保持下去。

 

 5  

雲巖寺塔(虎丘塔)

 

     虎丘塔是中國第一斜塔,古老蘇州的象征,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建成於宋建隆二年辛酉(公元961年),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八角仿木結構樓閣式七層磚塔,是江南現存唯一始建於五代的多層建築。這座塔七層八面,塔高47.7米,而塔向東北偏北方向傾斜,它的塔頂偏離中心2.34米,最大傾角是3度59分,因塔基巖在山斜坡上,填土厚薄不一,故塔未建成已向東北方傾斜,但斜而不倒屹立千年,是江南現存時代最早、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的一座佛塔。

  

 6  

 

  虎丘不僅具有悠遠歷史和建築文化,在後山更是一片新天地,一大片紫色的花海隨風搖曳,和清淨空靈的樹林,偶爾傳來的鳥鳴聲更顯得虎丘悠悠,有不少情人和朋友都在這裡走動,一邊欣賞風景一邊談笑,十分愜意,不僅如此,蘇州最出名的小橋流水,在這座山裡也完全體現出來,一座磚紅色的亭子靜靜地佇立在那,兩旁的楊柳低垂,幾乎要探到池子裡了,幾陣清風徐徐吹來,便撫得楊柳搖曳生姿,清晃點水,如果運氣好有一、兩艘手搖船自遠方駛來,更把江南的婉麗風情娓娓道來。

 

 IMG_1338  

  

  千百年來,虎丘除了是宗教聖地外,更是民俗文化聚集的場所。它的山水名勝為市民提供了一個交流聚會的場所,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濃厚民俗風情和吳文化特色的遊覽集會活動,像是春之牡丹市、夏之乘涼市、秋之木樨市,清明……每逢市、節之時,蘇州百姓邀約齊聚虎丘,還有著名的中秋曲會和元宵燈節。袁宏道便曾在在《虎丘記》中寫道:「虎丘……中秋為尤勝。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不僅如此,虎丘還是歷代文人畫家的創作源泉,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藝術靈感,寫下和繪就無數詩文書畫法,像是著名的文學作品《三言二拍》、《紅樓夢》、《儒林外史》都有寫到虎丘。《紅樓夢》中的薛蟠泥塑小像產自虎丘;在蘇州的地方戲和彈詞《三笑》(「唐伯虎點秋香」裡的「三笑」便是由此而來)、《玉蜻蜓》等劇(曲)目中,更是一再以虎丘為人物活動的舞臺。

 

 

  虎丘不僅僅是五A級的文化遺跡,更是蘇州的一個特別標誌,從民俗間的活動至宗教、文學,無一不相它相關,一直到今天都還持續著許許多多傳承下來的活動,例如明清時代每年都會舉辦的昆曲比賽,家家戶戶昆曲高手便會在此會聚一堂,一直唱到隔天,看誰唱得越久便擁有最深厚的實力,也就是所謂的「曲高和寡」,這樣的活動一直持續了兩百多年才停止,而後人為了紀念當時昆曲的盛況,如今每年也會在虎丘千人坐上面高歌一曲,就是這樣的歷史文化傳承,象徵了虎丘在當地蘇州人們心中的精神和驕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