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桂銘 採訪人/張桂銘

 

  各位讀者平常在閱讀《史家週刊》的文章時,特別是採訪類型的文章,通常在閱讀文章時都只會看到「寫稿人」跟「攝影者」的名字。但是,大家或許不知道每篇文章的撰寫過程中,除了採訪、寫稿跟拍照之外,背後其實有一項默默無聞的工作。這個工作在本週刊生產文章的過程中是不會放上她的名字的,但如果沒有她,我們的文章可能也無法出現。這個需要默默付出的工作,就是打逐字稿。我們小組的鄒怡安同學在週刊中有一個美稱:「逐字稿小天后」,這次我們就來了解她在幕後所經歷的「一字一句」的日子。

 

  逐字稿就是將採訪人與受訪者之間的訪談內容,聽著錄音檔,一字一句的將其談話內容轉為文字記錄。這個工作主要是讓寫稿人在寫稿過程中,可以回想起他該寫些什麼,以便從中整理出談話內容的重點。當然有時逐字稿也會由寫稿人自己完成。

 

  然而為什麼我們的「小天后」願意做這項工作呢?根據鄒怡安同學表示,當初會自告奮勇有兩個原因,一來是因為這麼做可以免去寫稿的工作,這項工作既不用動腦,只須將訪談內容逐字轉為文字就好,但這項工作雖然看似輕鬆,背後也是要花很大的耐力才可以完成的。另一項原因,是因為鄒怡安在打逐字稿時,漸漸覺得她有在做口述歷史的感覺。甚至可以這麼說,這些打出來的逐字稿就如同一手史料般,有著一股難以言喻的「珍貴」感。因為聽著錄音檔中的訪談,可以從中體會他人對話之中的音調、律動、呼吸等,在採訪現場身臨其境一般。

 

  至於她從中學到了什麼呢?鄒怡安笑著說:「打字速度變快了。」玩笑之餘鄒怡安又表示,一邊聽著錄音檔,一邊打著逐字稿,從這場訪談中的起承轉合,也會在其中有所起伏,好像是個旁觀者在一旁默默地觀看這場採訪的一切。這使她在做這項看似單調的工作時,減了無趣,反增興味。

 

回過頭來,筆者在訪談過程中聽著也是心有戚戚焉,因為筆者有時也有打逐字稿的經驗。其實逐字稿這項工作,或許在一般人眼裡覺得這工作可能沒什麼,可能一下子就結束了,其實不然。因為一場二十分鐘左右的採訪,你要打出整篇逐字稿,就會花了你將近一個小時來完成。如果是遇到更長的訪談,如:一個小時,你要完成的逐字稿可能就不只一個小時了,甚至更多。因為你聽完受訪著的一句話,並非聽過就好,有時受訪者講話太快,那一句話可能你要來反覆聽個幾次才能打出。

 

逐字稿的工作乃是構築週刊文章的基石,如果沒有鄒怡安,我們平時可能無緣目睹這麼多的精彩文章了。讓我們為「小天后」的默默付出鼓掌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