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凌媺   圖/江佩穎、林凌媺

 

 

 

  「史家周刊」成軍以來,不知不覺已經過了一年,從最初的「連結系列」、「教師節特輯」…到最近的「咖啡館」、「歷史週」系列,周刊已刊載將近快四十期。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經歷過一番修改之後,最終才能夠呈現在讀者眼前,我們在這一次的回顧系列之中,就來一窺改稿的心酸血淚史吧!


當組長們聽到要改稿時(2)  

 

 

 

  周刊一開始的改稿其實是統一由總編楊鈞凱負責,會演變成三位組長改稿,楊鈞凱表示已經忘記是他為了讓團隊更有效率而想出的方法,還是因為他當時實在是分身乏術之下的一個結果。不過從時間上來看,也有可能是要同時負責教師節特刊的改稿,導致工作量太大,必需由其他人負責其他文章的改稿。因為教師節特刊在進行的同時,平常刊載的系列文章並沒有間斷。當時被指名要負責改稿的組長有三位,分別是江佩穎、陳欣以及林凌媺,他們在最初聽到消息的時候是在會議之中,各個立刻從神遊太虛的狀態被拉回會議上,紛紛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並且希望總編只是說說而已,只是當分組確立之後,該面對的現實總是要面對,三位組長也就開始幾乎每個禮拜有四天都要守在電腦前的日子。

 

 

 

  至於三位組長在回想起當初知道自己要改稿時,江佩穎表示最先感到的是錯愕,「因為在這之前根本就沒改過稿啊!」另一位組長陳欣則是說:「我連自己寫稿時候的都很隨興了,要改別人的怕會有失衡,這樣反而害了別人。不過如果這樣子可以多練習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倒也不錯(笑)。」

 

 

 

  即使總編楊鈞凱說,改稿的標準要求不高,只要能讓讀者看得懂,讀起來不吃力即可,但是三位組長其實是一點頭緒都沒有,負責改稿的組長林凌媺說:「剛開始要改稿的時候,我一打開別人的文章,根本不知道從哪邊開始改起,我都要跟楊鈞凱討論了之後,才能夠下決定。」這一點雖然後期已經逐漸改善,並且也懂得從結構、語句下手。但是林凌媺還是覺得壓力很大,「我每次改完稿時,其實都戰戰兢兢,因為要是到了楊鈞凱手上,又被改出一堆問題,那不是代表我能力不足嗎?而且感覺上我拖垮了效率,白白浪費時間在我這一塊。」所以對於她來說,再過幾週就不用再改稿,真的就像是放下了一個重擔。

 

 

 

  雖然改稿的小組們和負責最後確認稿件通過的總編,都希望能夠做到尊重每個寫稿人,但是組長們在為文章的品質把關時,總是會有跟寫稿人理念衝突的時候。這時候,就需要一再溝通,「我最常遇見的問題就是跟組員理念不和,雖然雙方都沒有惡意,也都知道公私要分明,只是一直遇到這種事情,真的會有點頭痛。」組長之一的林凌媺如此表示。另一位組長江佩穎則說,在她的組內遇到比較大的問題就是組員們對標點符號的用法很不熟悉,不擅長使用句號以及分號,希望組員之後在寫文章時,能更注意這種地方。

 

> 

 

  改過一年的稿子之後,組長們紛紛表示比起改稿,更偏好讓人家改自己的稿,陳欣說:「我還是比較喜歡自己寫,這樣可以不用顧慮這麼多,還要想別人可能是什麼意思、我要用什麼方式去修改等等之類。自己寫就隨意多了,倒也不是不願意多去嘗試,只是兩者相較起來我比較喜歡活在自己世界裡,哈哈。」在將總編的職務交接給學妹之後,從改稿人變成被改稿人的楊鈞凱說:「我很高興能嘗試被人改稿。看我現在周休幾日,還能用平日去看電影耶!這種生活以前根本不敢想像」不過也是有例外的人,江佩穎就認為改稿其實是個不錯的工作,尤其是現在的組員還會很開心的在文章中跟她用OS對話。

 

 

 

  對於給下一屆的改稿建議,陳欣建議學妹們可以去多看看之前組長們改過的文章,尤其是江佩穎改過的稿,可以多練習、多看看,相信會有所收穫。江佩穎則是期許下一屆的學弟妹們能夠將改稿的工作發揮最大效益,為史家周刊的文章好好把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