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欣 圖/網路、友人提供


 

  北京最近的氣候一反往常,一天熱一天涼,就連近幾天都下起了稀奇的小雨,或許是受了氣流的影響,今年六月的北京,並不如以往那般炎熱,儘管如此,悶熱的天氣還是會使人打消出遠門遊玩的念頭。


 

  就只能在北京市裡走走,但是故宮、頤和園、天壇、北海等等,著名的地方都已去過,還有哪裡是北京非去不可的地方呢?快速翻閱著旅遊書,突然被幾個字吸引了目光-「胡同」,北京的胡同,對北京市來說,胡同可以說是最地道的特色了。


 

  記得有一首歌是這樣寫的:「胡同裡有隻貓志氣高,牠想到外頭走一遭,聽說外頭世界啥都好,沒人啃魚骨全吃漢堡,貓往外跑離開牠那群姊妹淘,來到繁華的大街上尋找傳說夾著牛肉的麵包,牠這邊搞搞那邊瞧瞧,連殘羹菜餚都吃不著,牠尋不到傳說中的美好,昔日種種的驕傲,傷心的淚直往下掉,別人的土地再美好也比不上自個兒的巢」-<胡同裡有隻貓>。

 


  這首歌藉由胡同,將北京的狀況說得淋漓盡致,上一代的人們抱著憧憬來到這傳說中的大都市,以為從此就可以賺大錢致富,誰知道眞正來到這裡之後,才發現根本不是這樣,大量的人流入擁擠的城市,貧窮的人依舊貧窮,挨餓的人依舊挨餓,但能怎麼辦?已經很難再回到家鄉了,當初的傲氣早已被現實磨滅,於是大部分的他們選擇在北京落地生根,居住在不同地方的胡同小巷裡,努力的過日子。


 

  所以北京的胡同,自很久以前就有的當地文化特色,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等級的區別,胡同內部分等級,是由最後一字顯露玄機,所以胡同的名稱,也可以說是大街小巷的身份證明,像是南鑼鼓巷、磚塔胡同、煙袋斜街、後海夾道等等,它們全都是胡同這個大家族的成員,只不過因為出生年代的先後、長相的高矮胖瘦,為了方便區分,而把種類都劃分出來。


 

  胡同,是在元朝時形成的,從「忽洞」-井轉變過來,由此可知當初在設計和規劃時,一定有考慮到井的位置,或是先挖井後造屋,總之是經過一番佈局所建設出來的,而胡同的名字成因有很多,以衙署官府、工廠市場、府第人名等等,但大多都是以井命名。


 

  在那些胡同中,第一條得到胡同冠名權的地方,是西城區西南大街附近的磚塔胡同,這條胡同因為裡邊的一座八角七重檐青灰色磚塔而得名,也是因其而得到了胡同的第一個使用權,這座墓塔全名叫萬松老人塔,萬松是元朝的高層官員,深得民心而有此紀念。


 

 54163124168 (500x375)  

(取自網路)

 

  之所以會選擇去磚塔胡同繞繞,並非是因其聲名,而是裡面曾經住著一位名人,為了尋找他的蹤跡和念想,而特意到訪。磚塔胡同雖然離地鐵站不遠,但要尋到這樣一條「小巷」著實不易,經過幾次問路才終於在一群胡同裡找到。


 

  這是一條很簡單的巷子,兩旁是磚瓦或水泥建成的矮房,因歲月的淘洗而斑剝老舊,但卻更顯得有人情的風味,路上只有三三兩兩的人走過,有些冷清,但卻喧嘩,因這裡的人說話都很大聲,直接就於門前大聊起來,放任著小孩穿梭於各屋中,大人們興致地談著日常的瑣碎事情。


 

  曾經因為好奇而走進一戶人家,躡著腳尖走進去,假裝是這戶人家的樣子進去「探險」,卻不料一個照面便碰上了從裡頭走出來的人,當場愣在原地,只好假裝鎮定地向對方微微一笑,快速思考著該用什麼理由來解釋這無禮的行為,沒想到對方只是淡淡地瞥我一眼,便繼續她的路程。


 

  正覺得怪異時,才知道,原來並非那人沒在乎我,而是這一「戶」人家裡還住著好幾戶人家,這裡兩側的房子並不只有四合院,而是一個門裡,是由幾戶人家所居住的「小區」,這類的設計在胡同裡很常見。

 


 20116308373288177 (800x600)  

(取自網路)

 

  在這小區裡,路蜿蜒狹窄,而且破舊,傾斜的鐵架和一片無聲的寂靜,看起來有點像是荒廢的房子,卻能藉由在太陽底下曬著的棉被、衣服,來知道這裡的確是還居住著人,或者是不易察覺的開門聲和雜音,隱隱訴說著這裡人們的生活作息仍在轉動。


 

 20116308491248942 (800x535)  

(取自網路)

 

  悄悄退出了別人的居所,沿著磚塔胡同幾乎走到底,在新建的高樓區域的前一號停下,是一間牆壁上寫著「拆」的人家,破碎的紙張靜靜地曬在牆面,上頭寫著一些項目,大門深鎖著,看不出有人的跡象。幾度懷疑,緊抓著地址向人詢問,才終於確認原來那間看起來一點都不起眼的房子,竟然眞是魯迅曾經的居所。


 

 523261_10150767818578896_1285293829_n (800x600)  

(友人拍攝)

 

554422_10150767804328896_427501234_n (800x600)  

(友人拍攝)

 

  當年魯迅因任職而來到北平,後與周作人兄弟失和,攜帶妻子朱安暫遷到磚塔胡同,這是一間很小的房子,他在這裡居住九個多月,創做了小說《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等等,後尋覓到較好住處後便從此離開了磚塔胡同。



  其實自魯迅之後,也有別人搬進這間屋子,房子也重建或改建多次,早已不是當初原本的模樣,可是,看著牆壁上大大的「拆」字,還是心有不忍,捨不得的除了是魯迅的故居沒有安好被保存下來外,還有這個胡同-磚塔胡同,即將被拆遷,為了要建設,政府毫不留情地推倒一條又一條的胡同,而如今,這樣的「爪牙」也終於伸進了這裡。


 

  在問路時曾和一位老奶奶稍稍聊過,濃濃的北京口音講十句有七句聽不懂,在雙方不斷重複的話語下,終於能大概了解,老奶奶說前些年居住在這裡的人家並不是魯迅的後人,且因為這裡即將要拆除,裡面的住戶也早就不在,雖然當時要拆除時,有不少人反對,但不管怎麼抗議,都沒有多少用處,到最後還是決定要拆遷,最後會建設成跟下一號的那區高樓一樣,目前就連老奶奶都不確定會不會整條磚塔胡同都被建設為一區區重覆無趣的高樓,只知道魯迅故居的拆移是勢在必行。(不過後來新聞表示目前會保留魯迅故居)

 


  胡同可以說是北京的一大文化,但卻因為現代建設而漸漸消失,北京的胡同雖多,但其中的大部分都被破壞得很嚴重,更有些完全消失殆盡,連北京人自己都說,現在的胡同已經不再是以前那個令人懷念、令人嚮往的胡同了,不是商業化太嚴重,如南鑼鼓巷,不然就是被拆除遷移,在多年後,或許是不久的未來,胡同的文化特色也會漸漸沒落,如果政府再沒有意識好好保護的話,最終大概也會像被三峽大壩淹沒的歷史古蹟那般,再也不見天日。

 


  偶爾拿起書本隨意走走,穿梭在大街小巷之間,尋找平常難以看到的風景和心境,體驗著稍嫌悶熱的陽光午候,這次,欣賞了胡同的寧靜和落寞,也看到了居住在胡同裡那些,平凡的人們和藏在磚瓦裡不斷用力掙扎的呼吸,那一段即將消失再重生的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