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岳澄 文字整理/許舒婷 攝影/許舒婷

 

  擁有新身分並進入新環境,面臨這些改變要如何調適自己?又該如何融入新的環境,與大家共創美好回憶和歸屬感?本週採訪首次擔任輔仁大學專任教師的汪采燁老師,分享自己在系上的生活。


DSCN4756    

 

身分的不同;不同的挑戰

 

  汪老師談起自己從大學生、研究生,到了現在教師的身分轉變和其中的同與不同之處。這三種身分相同處在於都有需要的挑戰,不同處則是挑戰的內容。剛進台大時,初入文學院大殿堂,大開眼界,一切都是新的知識,只想不斷吸收新知,不斷挑戰自己。在英國念研究所時,真正進入歐洲文化圈,與熟悉英國和歐洲史的同學競賽。除了一開始的文化衝擊和語言(拉丁文和法文)不能落人後外,專業上更是隨時處於備戰狀態;至於現在身為一位大學老師,做自己的研究同時,也是要站在講台上教學,和學生互動。在教學上,不只是教材的準備,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自己表達的能力上,都需要付出很多心思,這又是更大的挑戰。

 

熱情的學生與英國「喝一杯」的文化

 

  談到過去留學經驗,最令汪老師津津樂道的就屬學生與老師的互動。同學在討論課上的反應熱烈,師生互動強,老師相當喜愛這種討論學問的氣氛。另外,老師也提到英國師生在課後的的互動方式。他們喜歡seminar或conference結束後,大夥兒移駕到附近的酒吧裡繼續交流聊天,從學術到球賽到日常生活,嚴肅或不嚴肅的話題都可以在酒吧裡面進行,這對他們來說是幾世紀以來的生活習慣,也是文化表現,在這樣的空間中,教授和學生平起平坐,共同分享各種想法。  

  

加油打氣可以 ,但……可能不會上場 

 

  除了參加系上的學術研討外,其他一些大型活動如迎新宿營、師生盃、北歷盃、史學盃等,汪老師表示都不排斥參與,也很願意為大家加油打氣。至於有沒有興趣親自試試身手?老師笑著表示,「從以前到現在,體育課和球類讓我非常痛苦,排球打到整個都瘀血,然後籃球也是……沒辦法,因為跟別人需要肢體碰撞,我通常會落下風,真是非常淒慘。」

 

與其他老師的互動交流,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平常除了與學生的互動外,老師與同事在下課時常會在教師休息室聊天,中午有時也一起吃飯,有很多相處與交流的時間。藉由彼此的分享,能從中學習到許多事物,也對許多同事有深刻的印象,像張四德老師提供教授世界通史的心得,王芝芝老師樂於分享教授英國史的經驗、克思明老師圓融又明快的做人處事,還有黃俊龍老師分享在蘇格蘭的狀況以及生活經驗等,「當然英格蘭與蘇格蘭並沒有吵架啦!」老師笑著補充了這一點。

  

輔大就是我的家

 

  關於這次的《史家週刊》的主題「歸屬」,汪老師認為只要能擁有共同的經驗,彼此分享,就能產生凝聚力與認同感,這就是歸屬的一種。連結到當前的例子,老師剛進來擔任專任,把過去所學的知識、學術心得或是或是跟學生的交流的經驗,帶到這個系上跟大家分享,大家共同為輔大歷史系努力,累積共同經驗,很快就會產生歸屬感。老師也分享輔仁歷史在自己心目中的樣子,「它就是我的工作場所以及我的家,我覺得大學老師沒有下班時間,因為要備課,一天醒來到結束都跟歷史在相處,可能一段時間做教學上的準備,一段做自己研究的準備,這幾乎是我的生活;加上我又住宿舍,換言之輔大就是我的家,前面這個草地就是我的庭院,多好啊!」

 

就這樣持續下去吧!保持開闊的心胸與熱切的求知慾

 

  老師希望系上能繼續保持在西洋史方面的特長,並善用捷運通車等地利之便,保持開闊的心胸與外面的學術圈有更多的交流,也給予同學鼓勵,大學部的同學有興趣的課就盡量去聽,讓自己觸角更廣,或是修習系所合開的課,雖然一開始可能因為和研究所一起上課而感到吃力,但努力後達到目標的喜悅感,相信對自身追求知識有很大的幫助。

 

不管將來要走什麼路,都要善用這四年的時間 

 

  對於學習歷史,老師建議不管學生是否要走學術都可以好好利用這四年,歷史系學生不只是歷史學的訓練,對於人類社會的同情和理解,另外如學習蒐集和運用資料,分析史料,進行批判或評論等,都是很好的邏輯訓練。不管未來想做什麼,這些訓練都很受用,也能幫助我們很快進入狀況,找到重點並且著手分析資料。

  

  新的身分與環境的改變是種挑戰,也是開始。用開闊的心胸和熱情與人交往,並善用周遭的資源來適應這些改變,享受其中而獲得歸屬感,歡迎老師進入歷史系這個大家庭,一起分享經歷系上的點點滴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