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凱倫   圖/網路


 

圖一  

 

  慈禧太后,玉牒全名「葉赫那拉氏惠征之女」,西元1835年11月29日生於北京。她是咸豐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母親,曾以皇太后身分垂簾聽政,為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


  慈禧是中國帝制歷史上,少數掌握大權的女性。她頗具政治才幹,尤擅於操弄朝臣親貴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護自身的絕對利益。但比起之前曾經掌權的西晉賈后等人,慈禧雖有過,但其還是有值得讚揚的地方。

 

  在慈禧太后當權時期,也就是十九世紀中後期,清廷的地位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民變)及外國(列強)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曾發布多項政令如成立巡警部、學部(後改為教育部)、商部(後改為農工商部),雖然不盡成功,但這些頒布的政令放在歷史脈絡下檢視,多數尚合理。自鴉片戰爭以來,面對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為了鎮壓回變等民亂,慈禧太后重用曾幫助她奪權並有心改革的恭親王奕訢開辦洋務運動(自強新政),雖非出自於慈禧主觀意願,更多的是為平衡朝野權勢與異議之爭,但在客觀上確實開起了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大門。在自強新政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守舊聲浪,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而在八國聯軍之後,慈禧太后意識到時局不容許她堅持帝制傳統,乃推展多種新政。庚子後新政牽涉多端,其中包括:官制改定、訂定各種現代法律、廢科舉代之以新式教育,甚至為君主立憲作準備。

 

  但是慈禧太后最令後人詬病的地方,莫過於花費巨資擴建頤和園用以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使海軍軍費吃緊,給國家財政帶來無建設性的負擔。正因如此,清廷無財力購買新式快速巡洋艦,也沒辦法給北洋軍足夠的資金訓練,導致日後大敗於日本海軍。甲午戰敗,割地賠款,喪國辱權。

 

圖二  

 

  戰後,面對康梁改革,慈禧發動戊戌政變,軟禁光緒帝。光緒遭慈禧軟禁的消息傳入列強的耳中後,列強對慈禧發下警告:「只認得一個光緒皇帝」。言下之意,就是要慈禧不可任意廢立皇帝。也因為如此,慈禧對外人更加仇視,竟鼓動「義和團」來「扶清滅洋」。北京拳民於是開始滅洋人毀教堂,更打起「扶清滅洋」的旗幟,而慈禧也在暗地裡支持他們的行為。她並於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正式向各國宣戰。南方幾位總督擔心自己統轄之地受到波及,而和列強達成所謂「東南互保」的協議。兩個月後,八國聯軍從天津直逼北京,太后只好帶皇帝,皇后倉皇逃往西安。最後由李鴻章和奕劻親王與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和議既成,各國聯軍便於八月五日退出北京。

 

  嚴格來說,慈禧所做的一切作為,並不是為了清廷的利益著想。他之所以支持恭親王奕訢推動自強新政,是因為奕訢幫助她從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等八個「贊襄政務王大臣」奪權,成功「垂簾聽政」。而後,為了修建頤和園,耗費國庫大量錢財,挪用軍費,使中國軍隊因軍備不足,不斷的被列強打敗。個人利益優先,只要危害自身利益,不管對國家是否有幫助,慈禧都會跳出來反對,戊戌政變就是最好的例子。戊戌變法,涉及了清王朝的政治體制,而慈禧改革底線是祖宗之法不能變。隨著變法的深入,慈禧和維新派的分歧越來越大。特別是康有為建議的仿先朝開懋勤殿一事,選舉英才,並邀請東西洋專門政治家共議制度,將一切應革之事全盤籌算,然後施行,更是慈禧所不能接受。分權,是慈禧的一大忌諱,就像地雷,一踩就爆。連在過世之前,仍舊無法放手。光緒皇帝去世僅一日後,享年72歲的慈禧也結束她傳奇又備受爭議的一生。這個一輩子醉心於爭權奪利的女子,她的臨終遺言:「女人不可預聞國政」對照其一生讀來更頗具戲劇性而值得玩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