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郭依婷 攝影/郭依婷 受訪人/祝常悅 採訪人/郭依婷

 

  經過連日的陰雨綿綿,太陽總算在今天露了臉,微微的冷風佐著和煦的陽光,朝著醫學院走去,跟祝常悅同學來一場午餐約會。十二點十幾分,常悅提著午餐的匆匆身影映入眼簾,要她先歇口氣,我們的採訪才開始。

 

IMG_2567   

歷史二甲 祝常悅同學

 


想在更深刻的層次上解讀和分析歷史

 

  心理系,對歷史系的學生而言,似乎是個遙不可及的詞,甚至多數人都認為心理系是醫學院底下的科系,雖然實際上,它是社會學院的科系,但對我們而言卻依然陌生。因此總不免讓人好奇,為何當初會想雙修心理系,祝常悅的回答是「想在更深刻的層次上解讀和分析歷史」,更近一步來說,「歷史歸根結底是人創造的,是人類動機、情感、思維、創造等等活動的結果。想在更深刻的層次上解讀和分析歷史,就要知道在遙遠的時代創造歷史的人,可能是個體,也可以是整個社會,或社會中某一個群體,是站在怎樣的觀念、思維與反應方式,生存並與這個世界互動。研究歷史的本質應該是研究人,人的行為,而人的行為則源自於思維,心理學正是研究思維和行為的科學。」

 

  祝常悅接著也強調「我對歷史學的熱忱不容懷疑」,雖然現在還不能決定未來是否會走學術研究的道路,但祝常悅說,她很喜歡年鑒學派對於史學的觀點,跨學科研究將來必然成為趨勢,「心理學這個探究人類內心世界的學門如果被排除在外就太可惜了。」


 

心理與歷史之間

 

  心理系的課程,讓「歷史人」可以「換個腦子」。祝常悅說,在大一時自己曾陷入循環裡,「大一的歷史課程都是通史,感覺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但說道底也還是在同一個思維基礎上,就這樣通通通,一路通到底。」而心理系的課程以及學到的知識讓她能夠換個角度想,可以依據一些簡單的心理學理論從歷史情境下,當事人的個人經歷和心態出發,針對相應的選擇與行為給出不同角度的解釋,或運用社會心理學的一些觀點,分析歷史上社會事件的影響並進行評議,像之前在做中國通史報告時就曾經運用「馬斯洛五層次需求」理論去分析歷史人物做出選擇和行為的動機。

 

  而深厚的歷史知識背景,也使祝常悅在寫心理系報告時,有個一個龐大的歷史資料庫,「老師都會發現,我特別愛舉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做例子。」祝常悅笑著說。再者就是,用歷史系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像有時候心理系在討論一些議題時,大家會陷入一種現象,感覺想不通,不過當她把事情放進歷史的脈絡裡,她就會想到,其時在歷史上也有人做過這樣的選擇,這些行為不是孤例。

 

  再說,其實心理與歷史之間的距離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遙遠。在心理系有一門課──心理傳記與文化創新,這領域最著名的就是佛洛伊德對達文西的研究,簡單的來說,這門課就是透過對歷史人物成長歷程和人生重要事件的研究,來探討為何他/她會成為這樣的一個人。就像陳君愷老師在課堂上常提的概念,「你不是要知道那一句話是什麼,古人說過什麼,而是什麼樣思維讓他說出這樣的話。」

 


擇其所愛,愛其所擇

 

  採訪進行到尾聲,當問及是否有任何建議想要給未來欲雙修的人,常悅直接回答「想清楚再選!」,祝常悅直言不諱的說,「雙修畢竟比輔系的壓力大,確實要有較大的興趣做支撐。如果只是想多增加一張文憑,打破歷史系畢業找不到工作的窘境最好還是慎重思考,因為如果沒有足夠的熱忱,當困難很多,壓力很大的時候真的有可能放棄。」

 

  雙修是要一次兼顧兩種專業,在修習兩門學科的同時,真的可以獲得很多,但歷史系是一門需要埋首於書卷中研讀的學科,祝常悅在此特別說了,「一個做學問的人要就是要在青燈黃卷之間忍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守得住青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