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兆廷 攝影/古兆廷

 

與西方咖啡的濃烈不同,東方的茶,表現的是「淡」味。然而「淡」,不僅指向味覺上的感官體驗,更是一種美學與審美的角度。往往一想到「淡」,我們容易與「索然無味」這樣的詞彙連繫在一起,事實卻不然。今日與過去相比,我們能夠更輕易的接近各個國家、式樣繁多的飲食,如泰國料理、韓式料理以及日本料理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在滿足味覺感官豐富的體驗之後,我們的心靈是否就隨之感到踏實而幸福?

 

       五味令人口爽,而一杯茶,卻能帶來「淡然有味」的身心饗宴。

 

 IMAG0235-001  

 

       關於茶起源的傳說,在上學期〈漫步北京茶館〉一文已有介紹。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分別在物質和精神方面擁有其一席之地,與此同時,也反映了茶的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而點茶、焚香、掛畫、插花,在宋代被視為文人的「生活四藝」。喝茶,可以單純為止渴生津。如果願意,我們也能藉由一杯茶,從物質的感受提升至精神的享受,使心靈感到豐足。唐代劉貞亮曾經提出「飲茶十德」:

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IMG_0075-001  

 

      要得一杯茶的好滋味,除了好茶、好水的配合外,我想更重要的是一份對茶的好心情。再好的茶、水,若沒有一份品茗的好心情,也無法得到真滋味。當能以好茶情感受茶香時,同樣也能用真情,去領會生命的芬芳。而人的心境,往往受到環境的影響,適宜品茗環境的經營,可以拉近人和茶之間的距離,去感染茶的氣質與氛圍。品茗環境的經營須要不斷的練習,在經營品茶環境,以臻於「到位」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導自己反思:如何將日常生活各部分,安放得更為適切。

 

      周作人於〈喝茶〉一文中說道:「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後,再去繼續各人的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遊乃正亦斷不可少……9年後,魯迅也寫了同名為〈喝茶〉一文:「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的感覺。想要得茶的情趣,必須用心投入。

 

P1070675-001   

 

        不同的茶葉,沖泡的時間、溫度也就不一樣,各自沖泡適用的茶器具也有所區別。推及至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隨著情況、條件的不同,我們行事的態度方式也要有所調整,合宜地應對進退。一位積累豐厚經驗的茶人,觀茶細微,具備微妙地辨別一杯茶湯優劣的功夫。置茶量、注水的緩急多寡,無不在細微之中牽引著茶湯最後的呈現。觀茶入微,其實是行走於生活的節奏。

 

        無論是煮水、沖茶,或是清洗茶具,每個動作皆使人身心舒坦,於寧靜中領味到生活的樂趣,喜悅之情自心底湧散開來,由淡轉濃,後歸於平靜。在茶的世界,感受到身心的自由、自在。靜靜地品茶,得一份清閒。從現實世界,走入茶的世界,再,從茶世界中邁步而出。越界行走之間,品到時時更新的生活滋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