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岳澄 攝影/張桂銘部份來自網路殷海光基金會

 

  溫州街1816弄是個極為狹窄的小巷弄,兩旁的日式房舍,因前陣子一場祝融肆虐,部分建築化為塵埃,隨著逝去的時間盡赴東流。儘管被禁錮在隱謐的巷弄中或遭遇天災,中間的小房舍仍不滅其志地度過重重考驗。這裡,就是哲學巨擘與自由的思想者──殷海光先生的故居。

         

圖一  

殷海光故居門口

 

  殷海光,本名殷福生,1919年12月5日生於湖北省黃岡縣迴龍山鎮。從幼年時代及求學過程中就可以看出他愛好且崇尚自由的個性,在武昌的中學唸書時,對喜歡的科目可以孜孜不倦的精讀;不喜歡則置之不理,個性非常地桀傲不遜。因此父親曾一度認為他「不堪造就」決定把他送到漢口當食品學徒。殷先生對於這份工作深感羞恥與不適,他知道「自己不是走這一條路子的人」在漢口工作不滿一年旋即辭去工作回鄉。

 

  殷海光先生從中學時代就非常喜愛哲學,16歲時就已在《東方雜誌》發表學術論文,更在1938年考取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於1942年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1945年殷海光先生投筆從戎加入青年軍,不久因不適軍旅生活而回到重慶任重慶獨立出版社編輯。戰爭結束初期,殷先生因著激烈的反共著作深獲國民黨注意,1946年被聘入《中央日報》並任教於金陵大學;由於工作表現良好,很快地便升任為該報主筆。因從事新聞報刊的工作,殷先生能接觸到許多不為人知的真相,為日後勇於批判政權種下遠因。

 

圖二  

大學時期的殷海光

 

     1949年3月,殷先生隨國民政府撤退至臺灣,不久受聘於台大哲學系講師,並加入由胡適、雷震、傅斯年等人所創辦的《自由中國》雜誌擔任編輯委員。殷先生堅持以文章和言行的力量來爭取真民主與公民的基本權利,他極力宣傳反抗權威、爭取自由的思想。當時殷海光與經濟學者夏道平先生為自由中國的兩支健筆,經常以犀利的言詞評論時政,尤其在為蔣介石總統七十大壽所出的「祝壽專號」後更引起當權者的不滿與注意。1960年自由中國被禁、雷震被捕後,殷海光先生開始受到政府的監視與限制,不僅停止國家長期發展科學的補助金;又查禁他委託文星書店出版的著作《中國文化的展望》,版稅收入也被中斷。1966年7月台大受到政治壓力不再續聘他為教授,許多與殷先生來往甚密的台大哲學系教師被視為賣國通敵、從事反動的叛亂份子而被停聘,幾使哲學系關門。甚至在1967年受邀前往哈佛大學研究中國近代思想也遭禁止出境,生活起居也受到了監視,從此殷海光先生就過著形同軟禁的生活直至1969年9月16日病逝。

              

                 圖三  

《自由中國》書影與成員合影

        中排中為胡適,後排中者為雷震,後排右二為殷海光。

 

    殷海光先生逝世後,資料散落各地。台北市政府於2003年5月正式指定殷海光先生的故居為市定古蹟,2008年殷海光基金會也成立並蒐集整理相關資料,讓時人見證在195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知識份子勇於參與民主運動、表達心聲、崇尚自由與捍衛人權的時代背景與典範。

 

   1956年,殷海光先生接受台大的安排移居至溫州街(殷海光故居現址)以後,就在這裡度過生命中最後的13年。儘管後期遭到政治上的逼迫,但殷先生仍在自己的天地裡享受溫馨的天倫之樂,也禁不住他對自由、人權的熱切追求與嚮往,這佔地約250坪的建築與庭院彷彿就是他人生的縮影。現在保存下來的故居幾乎維持了完整的原貌,可以看出殷先生非常用心地經營自己的天地,他在庭院親手建置了可以讓女兒嬉戲的水池,並在旁挖掘了一條溝渠並引水流入,名為「愚公河」;又用愚公河挖出的泥土堆成了一個小丘,稱為「孤鳳山」,其上又築了「殷夫子讀書台」與來訪的學生朋友喝咖啡、切磋學問和評論政治。

 

        

圖四  

庭院與住宅     

                 

圖五  

屋旁的水泥磚砌池,為殷海光的泡湯池和女兒的游泳池。

       

圖六  

愚公河乃殷先生親手挖掘,河水可能為瑠公圳支流遺跡。

       

圖七  

殷夫子讀書台

 

  房屋原來僅有20多坪,呈三角形的長形屋外牆為雨淋板等建材。外觀如門窗地板等有部分改建和擴建。擁有800多萬字學術研究著作的殷先生書房位於房子的東南方,窗戶正對著庭院,除了書桌與書外並無其他雜物,現在為展示其生活照片、親手書信和相關文件的地方,以前的小孩房經過擴建,成為讀書會、講座和學術交流的地方。

       

     圖八  

下圖為殷先生書房,右為與妻子夏君璐、女兒殷文麗之合影

       

     圖九  

小孩房經過擴建,成為放置殷先生著作即舉辦讀書會、講座的地方。

 

   圖十  

殷海光的親筆書信。

    左上為殷先生名為「燈蛾」的詩作,右上為與胡適之先生書信;

    左下為殷先生自述離開台大之經過,右下為將殷先生親筆書信印在門上。

 

          

圖十一  

 

  如果一個人的觀念和思想完全跟著他所在的時代環境裏的意見氣氛打轉,那麼他自己還有甚麼呢?

  

摘錄自殷海光先生《中國文化的展望》的序言就印在牆壁的海報上,像是殷海光先生提醒著我們展現出個人意志、價值與人性尊嚴的光輝,不要忘記「保障人權,共謀幸福」,為自由的權利而奮鬥;儘管軀體已逝去,但這位追求民主、自由與人權的思想者,他的精神如浴火的鳳凰般,焚而不毀,永存於每個追求自由的心靈中。

 

故居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溫州街18巷16弄1-1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公告假日除外)上午9:30am~12pm,下午1:30pm~5pm

     (中午12:00~13:30休息)。

     為免費參觀,各機關團體學校,請預約參觀時間。受限於場地空間,

     同時間參訪人數以20人為限。 

        預約電話:(02) 2364-5310)每逢星期日、星期一固定休館,其餘必要之停止開放另行公告。

 相關連結:殷海光基金會http://www.yin.org.tw/guang/

 *註:若對白色恐怖這段歷史有興趣者,在政治大學社資中心二樓有雷震研究中心暨雷震紀念館可供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