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峻偉 圖/網路

 

  「我們並不是生來就是『女人』,而是成為了『女人』。」這是近代女權運動領袖,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在其著作《第二性》中的名言。在此書中,她以犀利的手法指出當代社會在培育「女人」上的詬病,成功的帶動了當代女權運動的風潮。也因此,她被《紐約時報》評為「女權運動之母」。1986年4月14日病逝於巴黎柯尚醫院,享年七十八歲。

 

01  

西蒙波娃

 

  1908年1月9日出生的西蒙波娃,出生於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律師兼業餘喜劇演員,母親則是銀行家之女。幼年時期的她,生活富裕,住在巴黎拉斯巴耶大道上的高級公寓。然而,她的生活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發生變化,因波娃的外公破產、銀行倒閉,生活頓時陷入困境。他們不得不搬離原本的公寓,取而代之的是雷恩街裡一棟陰暗狹小的屋子。父親懷著靠妻子家產過優越生活的美夢也因此破碎,父母之間的關係開始惡化,而波娃也成了犧牲品。然母親的心態卻是對丈夫感到相當的虧欠、自責。在此狀況下,讓波娃對於「女性是否一定得組成家庭」感到疑慮。

 

  當童年日漸遠去,成年的波娃進入了巴黎大學文學院就讀,在校期間認識了她的情人,亦即她的終生伴侶——存在主義大師,同時也是位作家的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之所以說是伴侶,原因在於其獨特的想法——她不想組成家庭。因此當沙特向她求婚時,她毅然決然的拒絕了。她在《歲月的力量》這樣寫道:「我未曾有一刻想接受他的提議,婚姻會使兩人受到家庭與社會勞役的束縛……」也因此,雙方在感情方面皆採取開放的態度,以致於一生中都有其他的戀人,不過她最後還是一直與沙特保持著戀愛關係。

 

  雖然波娃的支持者在當時寥寥無幾,但她勇敢的批評社會,點出女性的不平等,為女權運動開起了先鋒,影響後世眾多女權主義者。而她一生中最顯著的著作《第二性》在女權運動帶來的影響是被肯定的,此書的出版成功的讓社會對於女權運動更加注視,更被女權運動主義者視為聖經。在女性地位相當低的年代,她的起頭,對後世女權的上升功不可沒。

 

  在1980年沙特去世後,波娃寫了許多關於他的後生,描述她是如何陪伴沙特生命中後十年,為這漫長的戀情寫下一篇回憶,而波娃也在六年後去世。這一代盛開的女權文壇之花,在1986年4月14號逝世,葬於她的情人、她的終生伴侶——沙特墓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