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兆廷 攝影/古兆廷

 

一個人到北平來住不知不覺中眼光會寬起來心胸就會廣起來……北平之所以大因為它做了幾百年的首都;它的懷抱裡擁有各地各國的人各色各樣的人更因為這些人合力創造或輸入的文化。

                                                                                                          ——朱自清

 

      北京城,我想只能這樣稱呼它,任何附於其前的形容詞,只是對這座城市的禁錮。從元代開始,歷經明、清直到今天,北京以首都的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已有超過七百年的歷史。如果要遠眺這座城市的景致,最好的地點莫過於故宮北面的景山。景山公園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更早以前俗稱為「煤山」,相傳明代興建紫禁城時,曾經在此處堆放煤炭。1644年,明代的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自縊於此。

 

P1040498-001   

 

      以故宮為中心,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依序有日壇、月壇、天壇和地壇。城市街道的規畫,主要為南北和東西走向。如果在北京問路,距離再近的地方,人們會和你說往哪個方位走,而不是左、右的概念。即便是合影這樣的時刻也不例外!有一次於校內往上課地點的路上,當我途經幾個正在拍照留念的人時,聽到拿著相機的人指揮道:「往東靠一點!」覺得十分有趣。

 

  北京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稱,十世紀以前有幽州、薊、涿郡等稱呼;遼代稱南京;金代為中都;元時為大都;明代稱北平,1403年後改稱北京,延續到清。今天的北京城,可以上溯至元代由忽必烈下令修建。明滅元後,永樂皇帝以南京為模範改建,後來的嘉靖皇帝則增建了外城城牆。清代,城市的格局不變,主要致力於宮殿、寺廟的美化與修繕。

   

  林語堂先生在《大城北京》一書中,寫下馬可·波羅對於元大都的描繪:「殿堂大得可以容納六千人;當你看到它擁有那麼多的房屋,你一定會感到驚異。這一建築是如此宏大,如此豐富,又如此美麗,世界上再沒有人能設計出比它更完美的建築了。屋頂外面也是五彩繽紛,朱紅、黃、綠、藍等各種各樣的顏色,與彩釉精妙地融合在一起,玲瓏光燦如同水晶,使整個宮苑罩在一片金輝之中。

 

P1090306-001   

 

    與西方的建築不同,中國的建築為木造,這一特點使得中國少有非常古老的建築得以保存至今。上學期在〈夢境圓明園〉一文曾經提到:今天除了西洋樓遺址外,圓明園中建築已不復存在。而西洋樓遺址,由於是以石頭建造而成,才能留存至今。此外,中西方的宮殿也有所差異,林語堂先生對此有一段生動的比喻:

 

  中國宮殿不同於西方宮殿。中國宮殿不像一個平行封閉的軍隊列陣,卻像展開的,分別行進的隊陣。歐洲的宮殿通常包括龐大的建築,前面有一花園,像羅浮宮前面的杜伊勒里花園,它們都有環繞四周的封閉走廊,以此連結無數房間,這樣人們便很少需要通過露天的寬大庭園進入另一建築了。……換句話說,一個宮殿就是一座完整建築。相反,北京的宮殿卻遵循了一家之內分屋別室的觀點,就是在不同的庭院建起不同的建築物,由長長的石道和遮陰走廊相連結,它們被人分成不同的生活空間,最後它們又都貫通集中在行禮大廳的開闊空間,突出強調的是梯型大理石台階,圍欄,和它們之間的景色。

 

 P1090402-001  

     

  接著,林語堂先生對紫禁城宮殿精彩的見解,在此不惜篇幅引用:

 

宮殿建築的寧靜風格並非由巍峨高聳的屋脊,而是由起伏延展的屋脊所造成。茱麗葉·布萊頓正確地注意到,整個屋頂外觀沒有一根直線。他說:「甚至房瓦的主坡面也有輕微的弧度,有一種波紋。這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地用來美飾外型,使其賞心悅目,卻沒有減少直線形的單純和閑適質樸的美感。」……

 

很明顯,拱形屋頂大約占建築物一半的高度,與平直的基礎和下面的柱子形成和諧的整體。沒有堅實結構的曲線產生的是柔弱有加,力量不足的效果,而直線形若無曲線的配合,所產生的則是僵硬之感。……只有通過直線與曲線的交互配合,線條的並用才能產生和諧統一的整體效果

 

  由此可見,不論是建築,抑或人的形象與性格,剛韌與柔和都是達到美所必不可少的兩種因素。

 

  儘管在西安、洛陽這樣歷史更為悠久的古城面前,北京只能算得上是初生之犢。然而,在走過這三個城市之後,單以數量而言,北京保留至今能親眼見到的古跡,如園林、廟宇和名人故居的豐富,讓它在前輩面前絲毫不顯遜色。從交換近一學年至今,自己仍有許多未曾親至的地方,就能想見了!

 

P1000248-001   

       

  在北京城行走,能獲得一種很特別的經驗。往往出了地鐵站,腳步隨即接上忙碌、筆直且寬大的道路。走著走著,在車水馬龍的道路上,只要一個轉身,隨即走進寧靜的胡同和園林之中。這突如其來的巨大落差,彷彿是互相隔絕的兩個世界,成全了北京獨特的城市魅力,多少人為之深深著迷。

 

        或許,就如同朱自清曾說的:

 

      北平第三好在閑。假如上海可說是代表近代的,北平便是代表中古的。北平的一切總有一種悠然不迫的味兒。……北平真正的閑人其實也很少,但大家骨子裡總有些閑味兒。我也喜歡近代的忙,對於中古的閑卻似乎更親近些。但這也許就是待在北平太久的緣故吧。

 

 

        北京城的園林、胡同和寺廟等古跡,緩解了人們平日的緊張狀態,為都市人開啟一扇透風的窗口。就這一點而言,北京人是幸福的!而當我們回過頭來,反思台灣的城市時,每當聽到由於經濟的發展,某地古蹟將面臨拆遷消息,著實讓人痛心。在失去一扇窗口之餘,我們少了經驗過去美好生活方式的可能,只能以一張片面、可憐的都市人的面貌生活著,且剝奪下一代幸福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