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採訪/許舒婷 攝影/郭依婷、祝常悅 相片/吳宏銘學長提供

 

 

01   

 

  一輩子堅持一件事,而運動,是吳宏銘學長決定堅持一輩子的事。

 

緣繫輔大

 

  民國82年進入輔仁大學歷史系就讀的吳宏銘學長,是個相當熱愛運動的人。自稱得了「球癌」的他,是現今系壘的大學長,十幾年來在系壘背後默默輔佐,指導後進學弟妹們練球,並推行大型比賽前的熱身賽。

 

  談起當時選擇唸歷史系的原因,吳宏銘學長認為高中歷史老師對他的影響很大:「我們老師曾經這麼說:『你現在念的歷史,只是歷史的一部分而已,你若真的想要看到更多的,等到你念了大學,你可以去發掘更多對你可能有幫助或者你有興趣的東西。』加上我自己本身也喜歡歷史,所以聯考時就填了這一個志願。」作為一個當完兵才讀大學的學生,學長的年齡無疑地比同屆還大上一些,社會經驗也豐富許多。從國中開始吳宏銘學長即維持著半工半讀的生活,上了大學後也不例外,憑著熱愛運動的心,學長在職棒擔任工讀生,一待就是四年,接著轉任聘雇人員三年。

 

與棒壘球的不解之緣

 

  吳宏銘學長入學後,積極在系上推動成立棒球隊,從民國82年起擔任隊長,直到85年學弟接棒。當時,連陳君愷老師及當時師大史研所的學長們也曾和學生們一起打過棒球。做為一個隊長,吳宏銘學長非常認真負責,「那時候我們一周練三天,每到要練球的時候,我都揹著一大袋球具來上課。」學長憶起過往練球的景象,照著會客室的桌子大小比給我們看球袋的大小,「老師看到都會笑:『你體育系歷史組的喔?』」剎那間我們彷彿回到二十年前,看見學長揹著球袋在走廊上遇見老師,露出豪爽中帶點靦腆的微笑。

 

  系上棒球隊成立初期會和校內其他系隊進行交流,因而漸漸的在校內打響名號,吳宏銘學長驕傲的說:「我們還有辦過文院盃呢!」那時,傳播學院、教育學院的各學系都還歸屬於文學院,歷史系曾經辦了三年的文院盃,在棒球項目,體育系拿了三年冠軍,歷史系則拿了兩年亞軍和一年季軍。儘管總是輸給體育系,但實力是無庸置疑的。

 

02   

第三代球員於第一屆文院盃賽後合影

 

 

  由於棒球的入門門檻較高,要能夠上場打比賽需要花很多時間練習,在打比賽時只要有一個強投就能壓制全場,因此參與人數不多,參與感也較為偏低。而壘球是一種相對溫和的運動,它的入門門檻較低,培育一個球員所需的時間較短,比較容易吸引人參加。為了更容易招攬新生,系棒於是在民國90年正式轉型為系壘,自民國82年成軍的系棒宣告結束。在尚未正式轉型為壘球隊前,其實球隊也會打壘球,學長表示,那幾年就是棒球、壘球交互著打。「我們在大概85還是84年跟食品營養系打了一場友誼賽,那是我們第一次打壘球。」吳宏銘學長緬懷的說。由於我們系上是棒球底子,打球的威力自然比對方強些,學長至今仍記得球飛越球場的畫面。

 

以球會友,四處交流

 

  「棒球一直都只有交流賽。」吳宏銘學長這麼說,「壘球才有史學盃和北歷盃。」

 

  在我們的印象中,史學盃和北歷盃為系上的兩大運動賽事。然而,棒球其實從未被列入史學盃的正式比賽之中,在各校歷史系或研究所間,棒球比賽始終是以交流賽的方式存在。早年的史學盃只有男子籃球和女子排球兩個項目而已,其他的比賽,如桌球、羽球、足球,都是後來主辦單位自行列入的項目。而壘球,則是在民國88年正式放入史學盃的比賽項目中,吳宏銘學長細細追憶,「那年是輔大辦的史學盃,成大冠軍。」

 

03   

2004年成大史學盃冠軍

 

  民國88年打過第一次的壘球史學盃後,現為文化歷史系壘球隊教練的陳朱昱來找吳宏銘學長,想知道學長平時是怎麼帶球隊,希望跟學長學點經驗。後來,在民國89年史學盃開始前,學長舉辦了熱身賽,儘管那時只有輔大和文化兩所學校進行交流,但奠下了系壘每逢大型比賽前都會有熱身賽的基礎。到了民國94年,師大和台大也加入熱身賽,成為熱身賽所謂的傳統四校。「其實喔,熱身賽只要看哪個學校打得好,那一年比賽就會進四強,很準。」學長肯定地說。

 

  一提起北歷盃,吳宏銘學長馬上表示說它原本只是輔仁大學與台北大學間的交流賽,。由於台北大學有許多老師是從輔大過去的,加上台北大學史研所有很多都是從輔大畢業的學生,這些人在輔大的時候都能感受到系上的運動風氣十分盛行,於是當他們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之後,自然會想把它的運動風氣帶起來。北歷盃開始具有雛型的時候是在民國94年,比賽項目是男子籃球、女子排球。民國95年擴大舉辦,並將壘球也列入比賽項目。

 

  在這二十年來,吳宏銘學長和球隊參與過大大小小的比賽,從南到北四處征戰。無論是以球員的身分單純上場打球,抑或是以球員兼任指導的身分上場,到現在專心指導,對吳宏銘學長來說,往事歷歷在目。

 

從球員到指導

 

  民國86年6月,吳宏銘學長自輔仁大學畢業,擺脫學生的身分,成為社會新鮮人的一員。但在同年11月,吳宏銘學長返回母校,在進修部教務組服務。儘管不再是學生,但學長依然持續地參與球隊的活動,無論一般的練球或是比賽,學長從不會輕易缺席。那時是個對於參與比賽的球員並沒有太多身分限制的年代,因此,學長雖然已經畢業,但仍可參加各項壘球比賽。畢業後的學長,除了自己要練球,平時也擔任指導學弟妹的角色。

 

  然而,漸漸地有學校開始在意吳宏銘學長的身分,第一,他已經不是輔大的學生,第二,儘管他回到輔大服務,但並非在系上就職。加上學長實力堅強,是各校歷史系壘球圈間的知名人物,因此,有學校提出要求,認為吳宏銘學長不能繼續參加史學盃等校際間的比賽。於是,在民國97年前,各校會在領隊會議時針對特殊球員投票,表決該特殊球員今年是否能參加比賽,直到民國98年,台北大學舉辦史學盃時訂立教職員條款後才結束投票。教職員條款中明確規定參賽球員要在本系服務才符合比賽資格,至此,確定了吳宏銘學長每當有校際間的比賽時,只能扮演教練的角色。

 

回首過往,期盼未來

 

  在輔大,吳宏銘學長走了將近二十個年頭。也許是因為職務的關係,每天面對著學生協助處理事務,對於校園風氣的轉變,吳宏銘學長有較深的體會:「現在的學生比較聰明啦,自我意識比較強,所以相對而言團隊認同感就比較弱一點。」

 

  這些年,吳宏銘學長跟隨著球隊一路成長,觀察著球員們的心境變化,學長認為作為一個球員,要在平時就要有充足的訓練,隨時準備著自己,「不要等到要讓你上場了,還一臉疑惑地懷疑自己,私底下又說沒機會讓你展現。」吳宏銘學長語重心長地說。

 

  「不論是在做什麼,都要有一個好的觀念、好的心態,我希望這種精神可以傳承下去。」在採訪的最後,學長這樣告訴我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