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呂元容  文字整理/吳孟育 攝影/郭依婷  受訪者/鄒紀萬老師

 


      「通訊」,顧名思義,就是發送者透過某種媒體以某種格式來傳遞訊息到收信者以達至某個目的。由此而起,即使是在輔大歷史系這小小的學術殿堂中,「通訊」也是不可或缺的,也因此,除了學術性濃厚的《史苑》之外,風格較為輕鬆有趣的史學「通訊」應運而生。它,是《史苑》的姊妹篇;是讓輔大歷史系的同學們「表達讀書心得和互通消息」的地方-《史系通訊》(以下簡稱《史訊》),王任光神父稱其為「我們的園地」。

 

 圖一  

第十一屆輔大歷史系學會會長 鄒紀萬學長

 

     《史訊》的誕生,最早可以回溯到四十年前,也就是西元一九七三年(民國六十二年),由第十一屆輔大歷史系學會推動下的產物。為此,我們採訪時任系學會會長的鄒紀萬學長(為現任輔大歷史系兼任老師),而在學長的「娓娓道來」之下,我們對《史訊》有了更深的認識。

 

兩個希望 誕生出《史系通訊》

 

     《史訊》之始,源自於第十一屆輔大歷史系學會對當時中國歷史學界風氣的不滿所做之「五年計畫」的第一步。在創刊號中鄒紀萬學長所寫的〈社裡的話〉一文中提到,通訊的出版,源自於兩個「希望」 「希望學術能日趨整合,進而提出屬於中國史學的新體系」 「希望能解決情誼日趨疏離和對學術漠視的兩大學生問題」。

 

      為此,我們探詢「兩個希望」源自何處。鄒紀萬學長表示,當時的中國史學以臺灣海峽為界,在大陸為紅色史學,言必稱馬恩列史毛,歷史成為政治的發聲具,不免有指鹿為馬的演繹辯證,難以表現出中國史學的真貌。而台灣學界雖以考據學派為主,但中生代的學者卻多沉迷於源自西方的社會科學、歷史哲學。在此情況下,台灣的中國史學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適應西方史學方法,進而造成史學工作者常在價值體系與行為模式陷入兩難。又因他們發現在學術日趨整合的趨態下,同學間的情誼和對學術的熱情卻日趨疏離而漠視,因而有了《史訊》的誕生。

 


我們的園地  風格屢變的《史系通訊》

 

IMG_5342  

《史系通訊》發刊詞

 

     《史訊》的出版自一九七三年創刊便是由系學會的出版股負責籌畫編輯,每半年一次,向系內師生徵求稿件。其宗旨就如同王任光神父在發刊詞中所言:「他的主要目的是在介紹輕鬆作品,以提高同學讀書的情趣,故內容以歷史書評、讀史心得、訪稿、新書介紹,或轉載學術演講及學人行蹤,並報導系友與在校同學的動態,俾能增進歷屆本系同學的情誼。」因此,歷屆系學會出版股的編輯們都以此為目標,期許自己能製作出比過往更為豐富的《史訊》。

 

      在歷屆編輯者的努力之下,《史訊》的風格並非一成不變。一開始的《史訊》(從第一期到第四期)「學術性濃厚」,無論是老師專訪還是同學心得分享,其內容皆與歷史學相關,取材來源相當廣泛,如:演講稿的重點整理、知名史學家的來函……等,更有他校歷史系開課情況的參考和系上老師針對各科目所開的參考書目。而自第五期開始,《史訊》的取材加入了藝文創作的展現,且更多的是有關於系上活動的報導,甚至有社論的出現。漸漸地,《史訊》成為同學們宣洩喜怒哀樂的窗口,它的一字一句都在記錄著輔大歷史系「大家庭」的生活。

 

幾番波折  以熱情作為燃料的延續

 

  然而,《史訊》的出版一直困難重重。其中的問題就出在「經費」以及「缺稿」上。有關於「經費」的問題,鄒紀萬學長表示,第一期的《史訊》的出版實為在出版社和他的交情之下才得以印刷免費的方式完成。但隨著一九七四年第一次能源危機的爆發,「原來我們系裡的學會都要交會費,後來想說大家都困難就乾脆就會費不要了。停收的話史苑出版社繼續支援,那史系通訊後來想說不好意思就找了同學做鋼板、油印來出。」於是乎,在大二全體動員的情況下,以「鋼板刻字,油墨印刷」的《史訊》第二期才得以出版。也因此,在少數的《史系通訊集本》中,它總是「萬黑叢中一點藍」,然這也表現出在那艱困歲月中學長姐的熱情與執著。

 

 圖四  

「鋼板刻字,油墨印刷」的《史訊》第二期

 

  至於「缺稿」的問題,並非只有在創刊時才有。綜觀第一期到第二十七期的《史訊》編後語,普遍存在著一個共通點 對於「缺稿」的諸多無奈。而又深究其原因,除了沒有稿費造就同學們的興致缺缺之外,總歸一句就是編輯團無法跨越年級,造成其成員總是脫離不了親朋好友」,因此,甚至有所謂「班刊」的出現。而這樣的問題直至今日,仍是待解之事。

       

重新出發  昂首向前

 

      二○一○年六月,《史訊》再次回到輔仁大學歷史系師生的身邊,它以新的排版風格出發,風格帶有學術氣息卻又不失有趣。二○一二年出版復刊第二期,其風格更加入了專業的排版設計和賞心悅目的插畫創作。而在同年的下旬,復刊第三期出版,此時的《史訊》完全成為系上師生得以肆意揮灑的園地,在此期刊登的藝文創作是創意與歷史交織而成的。

   

復刊  

復刊號第一期至第三期

 

      一瞬之間,重新出發的《史系通訊》即將邁向第四年。從20106月的復刊第一號帶有學術氣息卻又不失有趣的編輯風格,直至以藝文創作為主、插畫攝影為輔的復刊第三號,再再表現出屬於輔仁大學歷史系的「園地」的宗旨。鄒紀萬學長期許《史訊》能在注重基本功的基礎下朝向「知識化」、「多元化」的方向邁進。而筆者亦希望《史訊》能在此期許之下,持續在歷史系「大家庭」中持續的茁壯,直到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