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採訪/王作寬 攝影/郭依婷

 

  每到11月底,說起系上最盛大的活動,應該就是全國大專院校歷史學系聯合史學盃〈簡稱史學盃〉了。時至今日,史學盃已過了38個年頭,規模越發擴大,但身為歷史系的你我是否曾想過,史學盃是如何興辦起來的?最初的原貌又是如何呢?為此,我們訪問了史學盃第一屆的參與者──文學院院長克思明,請他說說當年的故事。

 

自「聯誼活動」的開始…

 

  1974年適逢秋高氣爽之際,一群輔仁大學和政治大學的學生,希望加強各校歷史系間的交流與聯繫,於是舉辦了以球會友的聯誼賽。第一屆因為只有男子籃球和女子排球兩個項目,因此名為「北區歷史杯男籃女排賽」。第二屆時因遠在台中的中興大學報隊參加,故主辦單位淡江歷史系把「北區」改為「全國」,比賽名稱轉變成「全國歷史杯男籃女排賽」,後來規模逐漸擴大,演變成今日全國性歷史系運動賽事——史學盃。

 

圖一  

〈圖一〉

 

  參加過第一屆「北區歷史杯男籃女排賽」男籃比賽的克思明院長表示,當初只是希望分散在各地的朋友能夠再次聚在一起,所以舉辦「以球會友」的跨校聯誼,和現今的史學盃根本不能「同日而語」。

 

  克思明院長說到,過去比賽的規模和今天比起來,他們當時的方式只能算是好玩,「應該叫作昔非今比阿,差太多了。主要是規模和參賽的狀況,包含參賽同學的人數,它(比賽)的項目,還有老師們的支持或是關懷,各個學校對史學盃的重視,可以說根本就是兩回事。」院長解釋當時的參賽情況類似於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打球,打完球以後再一起去吃飯,活動就這樣結束,雖然系學會也會像現在一樣幫忙宣傳,但是並沒有舉行像是授旗典禮之類的儀式。

 

球員兼裁判

 

  那時於政大舉辦的第一屆男子籃球賽,預賽有台大、文化、淡江、東吳、師大、輔大、政大等七所學校參加。初賽採取輸兩場就被淘汰的制度,因此最後會有四隊勝出,決賽時採「循環賽」,賽程跑完以後,再比勝負與積分。克思明院長回憶當時的比賽情況說道:「當時是標準的『球員兼裁判』,就是五個人上場比賽,另外有多出來的人就當裁判,兩方各派一個也就沒有偏袒的問題了。」因為受限於規模和經費的緣故,所以大家討論之後決定採球員兼裁判的方式,這樣既可省下請裁判的鐘點費,又能順利評判比賽。

 

圖二  

〈第一屆北區歷史杯男籃賽程圖〉

 

「如影隨形」的戰術

 

  由於最初是聯誼性質的活動,所以參加的球員素質也有不一致的情況,對於這種現象,參與首屆男籃賽事的學長們自有一套辦法讓大家都打得開心。克思明院長笑著說:「聯誼嘛,你不會打沒關係,我教你,很簡單,你就是面對對面(另一方),手打開,然後如影隨形,容易吧!你說你不會打籃球沒關係,我們本來5個對5個,我們就派你去盯對方的主將,不要犯規、不要受傷。目的就是讓他心裡覺得很討厭,但是他又沒有辦法發作,他到哪你到哪,他就煩死了。主將就等於被我們打掉一個啦,所以你的效果就已經發揮到了顛峰了嘛。所以我們不會打的同學也很高興,因為他有參與感啊!不會說你不會打那你坐冷板凳。大家一起上,不會打的也沒有關係,不會打的這樣上去就變得很會打。」克思明院長說如今系上的同學就不再需要使用這種戰術了,因為現在是戰將如雲,要看隊長和教練怎麼樣調度,跟以前是大不相同。

 

令人意外的的獎品

 

  由於那時候學長們只是以好玩的心態去打比賽,就連獎杯、獎品也是很簡單。克院長回憶當時「射手獎」的獎品時說道:「很大一包!當場打開來看發現只是一條毛巾和一塊肥皂。但是包了很大一包,因為不好包,所以拿個紙盒固定,才會這麼大包。但是拿到禮物還是很高興,當時根本不是以比賽獲勝的心態看待,只是單純想交個朋友,還有和老同學見面而已。」之後克院長還因為這個射手獎,而被誤認為是史學盃第一屆的MVP。對此克院長覺得既可愛又好笑,他向我們解釋MVP這個觀念傳進台灣已經是很晚的事了,那個年代根本沒有MVP這種說法。

 

史學盃競賽項目的增加及對系上的影響

 

  提到競賽種類這部分,院長娓娓道來:「這半世紀以來,臺灣大街小巷最關心的就是籃球。棒球是參加了國際性的少棒比賽獲得冠軍以後,才開始獲得大家的注意。(那時候)雖然也有人喜歡打棒球,但是棒球有場地、人數等的限制。加上守備用具也是不可或缺,因此比起排球、籃球還是比較不方便,故打棒球的人就相對比較少。但現在是雙班,所以大家的興趣也就更多元化了。因此現在不僅有排球、籃球,還有羽球、桌球,甚至是足球也有。」

 

  除了克院長所敘述到的轉變外,在競賽的種類上,第31屆史學盃時,身為主辦單位的輔大歷史學系,恭逢輔仁大學創校80周年校慶的系列活動。為此學會擴大比賽的規模,於是增設了桌球與教職員組的競賽。比起以前,那時的規模可算是空前絕後。而去年剛結束沒多久的成大史學盃,甚至連教授們也可以尬一腳,加入學生們的隊伍裡,一起下場打球。但由於去年是試辦,因此一場比賽最多只能有一名老師上場比賽。對於這點,院長也提到以前教師參與比賽的情況,當時真的只有學生參加,並不知道可以向學校申請經費,也不敢跟教授講,頂多在課堂上問幾個問題。雖說如此,但那時候的學生跟系上的老師並非感情不好或相處地不融洽,只是興趣的領域不一樣。

 

展望未來

  

  對於史學盃以後的賽制和規模,克思明院長也說道:「說不定史學盃以後比賽的項目以及種類會愈趨多元化。籃球冠亞軍四節比完也不過一小時就結束了,但是大家還意猶未盡啊!以後如果你們把彈簧床借來,把護墊準備好,人上去彈簧床以後,有那個彈跳的有沒有,然後就灌籃。但是那個不是隨便講講,因為有安全性的問題。你不是看人家一跳,灌籃很容易;你跳跳看,你跳上去下來,你就完全失去平衡了。不要說灌籃,你能不能安全到墊子上面都是問題哪!所以那個很不容易的,安全性要顧慮嘛。那老師們的責任就是在這裡,提供條件阿、建議阿,讓同學盡情地投入、去玩,然後開心,但是安全的問題一定要注意到。」

 

  克思明院長希望史學盃主辦的學校能夠以老師帶同學的方式進行,並且盡可能多一點人參與、幫忙。同學在有經驗的師長帶領下,不僅能夠學到寶貴的經驗,也能避免舉辦史學盃這類的大型比賽時出現一些差錯。有師長的協助和同學的投入,必定會是一次難忘的經歷。

 

  雖然第一屆的史學盃充其量只能算是小規模的「聯誼活動」,然而直至今日,當初「以球會友」的活動,已然演變成全國歷史系的一件大事。所以下次若是看到有一群人身穿印著「輔大歷史」字樣球衣的人,不管是在賽場上或是在練習,請不吝惜的給予掌聲,因為他們代表著輔大歷史系,正在為我們爭取榮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