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兆廷 攝影/古兆廷

 

  人類走到今天,國與之間壁壘分明的界線,應該慢慢地被淡化。

 

  過去因為這些界線,人類為自己帶來種種紛爭。而兩岸之間界線的淡化,不意味著統一。事實上,我所接觸的絕大部分對岸學生,對於台灣學生不願被統一的心態,也很是能理解。而我自己,在對岸十個月來,也可以體會一個大國抱持的心態,先無論是非對錯。

 

  在不瞭解的基礎上爭吵,往往流於批評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假想敵。有很多人,沒有親身來過對岸,就開始數落其種種「假想的」不是。對於這樣的數落,我持相當懷疑的態度。我希望有一天批判,都是建立在踏踏實實的基礎上,是在換位思考的同理之後。否則批判,不但無助於社會的進步,反而只會造成亂象。

 

P1030794-001.JPG   

 

  在十個月的交換期間,也認識了很多對岸的好友。政治上的問題,幾乎不構成我們之間情感的阻礙。而當我們非要在兩岸之間,清清楚楚畫一條線的時候,其實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我以為,兩岸之間有瞭解的需要,大可不必把瞭解與統一劃上等號。很有可能,在瞭解彼此的之間的差異後,更不想要統一。統一,不應該成為逃避瞭解的藉口。

 

  當我們刻意把自己關起來的時候,其實失去了進步的可能。

 

  在人大,所謂「一流」的學校裡,還是可以看到少數成績很好、很會唸書,但說話卻「得理不饒人」的人。在今天多元價值並存的時代,「會唸書」已經不能像過去一元價值判斷標準——「學而優則仕」——拿部分充當一切了。會唸書,不意味著就有好的教養、人際關係,和一顆美好懂得感恩的心。只會唸書的人,即便成就再高,也藏不住其為片面的存在的事實。

 

P1040118-001.JPG   

 

  一學期在北大聽課的經驗,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北大教師不只回顧過去,也走在時代的前端,以國家、全人類未來為出發點思考,展望未來。過去中國受西方國家的壓迫,但北大的教師卻向學生傳達寬容的理念。數個月來,我在這些教師身上學到的,比起學術上的知識,更多的是核心的價值與做人的態度。這些受用一生的價值,都不光是透過言教,更是那一點一滴慢慢積累——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身教。

  

  過去,我總是看重那些得以成功說服他人者。現在,我更關注那些接受說服、願意妥協的人。這個世界,大多人出餘自身的利益,希望自己能說服別人,讓對方為自己做事。相反地,卻很少人願意被說服。我在那些願意接受對方說服的人的身上,看到海洋般的胸懷,往往回過神來時,發現自己正倘佯其中。

 

 P1030822-001.JPG  

 

  22歲,第一次飛離自己出生的國度。透過旅行,幫助自己寬容。

 

  我深深覺得,一個人的雅量,和他的視野緊密相關。在過盡千帆之後,大概不會輕易為了芝麻小事發脾氣。因為此時自己會很明白:比起耗費時間、精力,在生活瑣事上動怒、悶悶不樂,生命中還有更多有意義的事等著我們去完成。我們事實上,沒有時間斤斤計較、自顧自憐。李曙韻女士曾說:「天底下沒有十全十美的茶,懂得這個道理,學習慈悲,對人對己,或許正是習茶人首要自省的。」

 

  我漸漸明白,一個人心地的成熟,和年紀沒有必然的聯繫。

 

  許多事情,包含寬容,要我們一次次不停地練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