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咨羽 圖/網路

 

  時光回到1953年的秋天,那是個女權意識尚未完全抬頭的年代,雖然女性得以受到高等教育,但社會觀感仍對女性有當個稱職的「家庭主婦」的期待。美國衛斯理學院是所知名的女子大學,而凱薩琳‧華森是位新來的美術史老師,在這所保守、不願打破傳統的學校裡,開啟了她教學生涯一波波的挑戰。

  

01.jpg

學生進入大學,敲開智慧之門。衛斯理的女孩們。

 

  凱薩琳在當時社會的價值觀中,被定義為是「前衛」的女性,因為她試圖打破「女性應當成為家庭主婦」這樣不容被質疑的天命。衛斯理學院裡的女孩個個具有相當高的知識水平,凌駕於許多州立大學之上,但在如此高水準的教育之下,她們卻不曾對生活產生懷疑,堅定地認為一切都該照著常軌進行,讀書、結婚、相夫教子就是他們的人生目標。而衛斯理學院也將其視為理所當然,塑造優秀的女性成為完美的妻子,對丈夫事業有助、善於打理家務然後完全為家庭奉獻,以此作為女性受教育的目的,彷彿女性是為了步入婚姻而接受教育的。

 

02.jpg  

凱薩琳於美術史課堂中給學生們的震撼教育。

 

  為了讓這些女孩們掙脫傳統守舊的束縛去尋找自我,凱薩琳對她們進行一連串「脫軌」的教育。「什麼是藝術?」投影幕上是一張屍體畫「它美嗎?」凱薩琳語一出,學生們不僅一臉懷疑,接著嗤之以鼻的說「必須有人說它是藝術它才是,不然垃圾也是藝術」。然而,這一切看在定義式人生的擁護者貝蒂眼裡是百般諷刺。凱薩琳鼓勵學生們用心去觀察生活,無須在乎世俗美或醜的包袱,這群女孩們需要懂得拋開引經據典學習如何思考,而更重要的是找到自我,女人不該為了家庭放棄前途,更不是為了結婚而接受教育。登報抨擊凱薩琳的貝蒂,指責凱薩琳鼓勵學生去違背女性的天職、向婚姻宣戰,但結婚後的她面對丈夫的冷漠甚至背叛,背負著家醜不可外揚的龐大壓力,心力交瘁的貝蒂終於忍無可忍的提出離婚。她淡淡地看著畫中蒙娜麗莎的微笑說道:「她在笑,但是她快樂嗎?」

 

03.jpg   

故作婚姻幸福的貝蒂。

 

04.jpg  

在婚姻中深深受傷害,貝蒂向母親提出離婚的要求。

 

  故事到這裡告一段落,或許你會問:「最後凱薩琳成功改變學生了嗎?」在感動了這群女孩,讓她們開始勇敢追尋自己理想的人生後,很遺憾的,凱薩琳不服輸的性格終究與這所學校的氣質格格不入,不願順從校方改變教學方式的她,離開了衛斯理前往歐洲。從今日的眼光評價半個世紀前,如今人人皆知「男女平等」,實在為女權意識的崛起感到欣慰。現代女性能掌握人生的主控權,不再被視為男性的附屬品或是一輩子被囚禁於家庭,是前人不甘妥協於傳統思想的譴責、大環境對她們的議論所累積的結晶。

 

05.jpg  

衛斯理的學生們親手畫出自己的向日葵,一一送給凱薩琳,要凱薩琳不要忘記她們。

 

  「所以凱薩琳成功了嗎?」

  這個答案就留給每位觀眾細細品嘗過電影後,為自己解答吧!

 

06.jpg  

蒙娜麗莎的微笑電影海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