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賴韻安  圖片/網路

 

 

  天空之城拉普達(天空の城ラピュタ),是座擁有高科技的城市,曾經孤獨又驕傲的待在人無法觸及的天空,也許是這份驕傲過於狂妄,它最終成了巨大的廢墟;電影的一開始描述了它的興衰,曾經是那樣的繁榮,最後慢慢的衰落,人終究回到了賴以生存的土地上。拉普達變成一個如夢似幻的傳說,但還是有人對它的存在深信不疑;少年巴魯(パズー)的父親正是如此,他曾經拍下拉普達的樣貌,但到死前都沒有人相信天空之城的存在。巴魯為了證明父親不是說謊,建造著飛機以待有一天能親自去拉普達;在某個夜晚,他救了從天而降的少女-希達(シータ),兩人的相遇,讓拉普達靜止的歲月,又開始轉動......

 

 

圖一.jpg  

電影海報

 

 

飛翔的願望

 

  《天空之城》是宮崎駿在吉卜力工作室成立後的第一部作品,比起《風之谷》偏嚴肅成熟的風格,《天空之城》的走向則較輕鬆,無論是大人或孩童也能盡情欣賞,但要訴說的內容一點都不馬虎。在宮崎駿的作品中,對飛翔的渴望隨處可見,自身就浮在空中的拉普達、逍遙自在的空賊朵拉(ドーラ)一行人、巴魯每天早上放牠們在天空翱翔的鴿子群,就是這一類的代表人會對天空產生嚮往,拉普達的存在更是夢想的實現,但是它會讓人忘記人類若是離開了土地,也失去與自然的依存,淡忘了孕育萬物的大地才是人的歸屬。

 

 

圖二.jpg  

拉普達

 

 

反戰的凸顯

 

  在自然和科技間取得平衡,一直是宮崎駿想表達的理念。人常因為過度的慾望而破壞自然,而導致自身的毀滅。拉普達的人過度發展科技,讓它從樂園變成空無一人的廢墟;與希達同樣擁有拉普達王室血脈的大佐穆斯卡(ムスカ),跟他一起行動的穆羅(モウロ)將軍,因為兩人自身的貪念,造成與拉普達一同崩毀的結局。他們也代表了宮崎駿反戰思想下的軍人,對強大的力量貪得無饜,不惜傷害他人也要達成目的;有人覺得這兩人的形象過於單調,只是呆板的反派角色,但也確確實實表現出人們為了私利發動戰爭,為了勝利而殘忍又醜惡的一面。

 

 

圖三.jpg  

穆斯卡大佐

 

 

夢想的延續

 

  宮崎駿在電影裡給予的夢想意境非常多樣,男女主角在追求夢想的途中,也會隨之成長。就算夢想沒有達成,也能得到許多,不會讓人感覺這趟旅程是白費的;即使必須親眼見證夢想的拉普達墜落,巴魯和希達為了不讓它淪為殺戮兵器,毅然地啟動毀滅的咒語;兩人也不再是故事一開始時,什麼都無能為力的少年與少女了,他們學到如何去保護重要的事物,堅強地踏上屬於自己的旅程。而拉普達的毀滅也帶來新生,殘餘的遺跡散發著飛行石的光芒,繼續在天空守護找到新方向的兩人。

 

圖四.jpg  

巴魯與希達

 

 

對他人的致敬

 

  巴魯的礦坑是以英國威爾斯一帶為參考原型,在宮崎駿造訪當地前,那裏正好發生罷工事件,礦工們為了生活而起身反抗。宮崎駿借用了此場景,在電影裡向這些礦工們致意,他們的力量跟精神讓宮崎駿非常敬佩。向值得尊敬的精神致意也是宮崎駿創作的重點,礦工們為生活努力的畫面、幽靜的大自然場景、單純為了主人奉獻卻讓人為之感動的機器人、即使是空賊卻豪爽可靠的朵拉,都在他的手中栩栩如生。宮崎駿不時讓他所尊敬的人、事、物出現在電影中,在觀眾的眼前建構出他期待的世界,讓我們看到已經滿頭白髮的他,心中依然有一個單純、樂觀又充滿夢想的男孩,追尋著被人們所嚮往,那個靜謐、和平而與世無爭的樂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