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又如 圖/蔡又如、網路

 

  位於台中中區一帶的台中車站,雖然隨著市區西移及高鐵的因素而使周邊漸沒落,但做為交通產業匯集之地,每到上下班的時段,車站常擠得水洩不通,加上周邊設有客運、公車站,所以轉乘運輸十分發達,為中台灣主要交通樞紐之一。

 

圖一.jpg  

現今台中車站外觀

 

  台中車站的歷史始自日治時期,其前身是設立於1905年的「台中停車場」,最初的外觀係為一木造平房。1908年4月17日,台中站內首次興建了火車頭的機關庫。爾後,為慶祝縱貫線的全面通車,舉行「汽車博覽會」,展示各式火車車箱以及載有各地物產的物品陳列車。 同年10月24日在今天台中公園舉行西部縱貫鐵路開通儀式,台中車站的故事自此揭開序幕。

 

圖二.jpg  

舊火車站

 

  隨著當時縱貫線的通車,台中地區日漸繁榮,舊式的車站空間漸漸不敷使用。1917年,第二代台中車站開始興建,起初被稱之為「台中驛」,為現存台中車站的主體,啟用至今已近百年歷史。其建築設計採用文藝復興時期華麗的巴洛克風格,以紅色磚塊為主,搭配白色洗石,中央正立之屋頂為山牆式,並採用華麗的勳章裝飾,車站大廳採挑高設計,玄關以及梁柱上有精心的雕塑及拱型橫樑,充分顯現日本殖民者將台中車站謀劃為中台灣出入門戶的氣派。而昔日殖民政府建築多採用此種風格,如基隆、台北、新竹以及台中等,但基隆與台北已改建,全台只剩新竹及台中仍保持這種華麗古典的風格。



圖三.jpg  

車站內部

 

  光復後的台中車站為因應旅客增多的需求,於1949年進行車站的擴建。台中車站作為西部縱貫線的中心,它帶動著台灣中部地區的成長,肩負著鐵路南下北上中繼站的重要地位。1995年,由於台中車站倡議改為現代化車站,這處極具歷史意義的車站面臨重大的危機。4月22日,在各方人士的奔走努力下,由內政部公告為第二級古蹟,其範圍包括臺中火車站舊廈本體、前門廊及第一月台。它的歷史意義及建築保存因獲得重視,使其延續成為一個活的歷史見證。

 

  現今的台中,正努力朝向「文化之都」的目標發展,因此台中車站開放位於後車站的20號至26號七個貨運倉庫,而以「20號倉庫」為名,將20、21號倉庫為咖啡館、展覽、劇場,而22到26號倉庫則是提供給藝術家免費的創作空間,並於2000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作為鐵道倉庫藝文再生計畫的首站。而該計畫係為將閒置的貨運倉庫整建為藝文中心,並與國際接軌,同時發展地方文化特色。地點包括新竹、台中、嘉義、枋寮、台東以及花蓮六站,象徵台灣「火車頭」的文藝復興。

 

圖四.jpg  

火車站後站20號倉庫

 

  隨著時代變遷,交通運輸日益革新,繼台北、高雄後,台中也即將興建捷運,為配合整個台中地區的捷運系統,台鐵已著手興建鐵路高架化的工程規劃,預計於2017年完工,但台中車站已被列為國定古蹟,須保留原狀。鑒於此,新站地點將設立於復興路、大智路後方,也就是目前台中車站的北側地帶,此地原為台鐵倉庫,預計建設後,乘客可以從新站處欣賞到舊站的整體樣貌,在繁忙的旅途中還能體會台中的古蹟之美。

 

圖五.jpg  

新站模擬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