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鄭英瓊 照片/網路資源

 

  兩年前,網路上曾流傳一系列以現今已消失或式微的職業為主題之照片,其中一張描繪著雪茄工廠裡的工作情形,引人注意的,是位於畫面上方的閱報男子;乍看之下,此人像是一位監工,手上拿著報紙作為打發時間的讀物,但閱覽過一段說明後才知道原來他是一位「說書人(法文:Lecteur,即英文的Reader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二十一世紀,即便現代人能從文獻中窺探過往的社會樣貌,可拼湊出的卻是時人難以想像之生活,其中二十世紀至今日的變化更是令人驚訝,無論是人類的生活型態、社會及產業結構,在短短百年間的改變遠比任何一個世紀還要劇烈,許多職業的消長亦體現於此轉變之中。

 


圖一.jpg  

說書人通常坐在工廠中央的略高的位置,朗誦報紙或小說。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降,機器的發明和運用使得資本家容易累積資金,也更有能力聘請逐漸向城市聚集的人力至工廠工作;然而大量工廠成立的同時,福利制度等概念尚未跟進,導致當時代工人們的生活毫無保障。殘酷的工作環境促使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日益水火不容,盧德主義(註一)、馬克斯主義等左派主張亦因然而生,當這些思想於社會上快速傳播,大大小小的工人抗爭便紛紛爆發,此番現象無不代表工人對於「改善生活」的希冀。在歷史的前車之鑑下,資本家也開始正視工人問題,為了讓自身的產業得以穩定發展,避免勞方激進地宣洩情緒成為一大課題,老闆們動著腦筋思考:如何在最低成本下改善員工的生活環境?於是「工廠裡的說書人」隨此背景誕生。

 

  為了舒緩工廠裡沉悶的流水式作業,說書人被老闆以雇員的部分薪資,或由工人自行集資聘請至工廠,其工作內容即是在工人們工作時讀報、朗誦文章或故事,以此作為娛樂讓員工能提起精神工作。如果說書人的表演得到工人的喜愛,他們會敲敲手上的工具,以示對說書人的讚賞和鼓勵,此般互動關係協助工廠營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圍。照片中呈現的雪茄工廠即是一代表,以古巴的雪茄工廠為例,當地出產的雪茄揚名國際,除了古巴的氣候和土壤適合種植菸草外,事實上說書人也在其中佔了不小的功勞。畢竟,製造雪茄的過程中必須一再重複相同動作,容易令勞工感到疲憊,雪茄的品質勢必會受此影響,因此為工人朗誦故事的說書人在雪茄製造鏈中具有重要作用。

 

  這般充滿人情味的工作在1930年代因收音機普及化而逐漸凋零。不過根據2009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古巴仍有250位工廠說書人存在,其中一位於雪茄工廠任職20年之久的女性說書人Gricel Valdes-Lombillo曾談到,她認為自己所做的不單只是「說書」,更是一份將知識傳播予工廠雇員的工作,同工廠的領班Rafael Enchemendia也對此道:「你可以在聆聽的同時捲一支雪茄,也仍能達到目標和謀生。("You can roll a cigar while listening and still meet targets and earn a living.")」由此可見,即便這份職業已日漸式微,其所具備的意義仍令人難以忽視。(註二)

 

圖二.jpg  

現今依然存在於雪茄工廠裡的說書人

 

  每一時代特有的社會現象乃源於該時代所具備之特殊性,因此隨著時空變遷,過去所謂的「特殊」可能變得普及、式微,抑或消逝於時間洪流中。許多過往興盛的行業亦是如此,有的像接線生一般遭機器所取代,亦有如「工廠說書人」一樣式微,卻因為工人們的堅持而繼續存在。透過今日仍可取得的舊照片,世人得以了解到曾經存在的事物,乃至於社會現象,這些畫面可視為其「足跡」,即便僅能供人探究當時代的冰山一角,卻也予人契機想像過往那不同於今日之風貌。

 


註一:盧德主義始於英國。由於自動織布機的廣泛使用,造成眾多有技術的紡織業者失業,而當西元1779年英國萊斯特地區一名叫內德‧盧德(Ned Ludd)的織布工因激憤而砸毀兩台織布機後,後人以訛傳訛成盧德將軍(盧德王)領導反抗工業化的運動,遂得此名。

註二:本文所引用的古巴雪茄工廠訪談,源自2009年BBC的一篇文章:"Reading while rolling Cuba's famous cigars"(網址:http://news.bbc.co.uk/2/hi/8406641.s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