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陸軼雋 圖/來自網路

 

  無論是在報紙、電視還是網路上,來自中東的新聞報道屢見不鮮。恐怖攻擊、領土爭端、國家政變等訊息,總讓人們將中東聯想成一個瀰漫著戰火與恐懼的地區,而有關中東女性的新聞照片,也多以戰火下離鄉背井,帶著面紗且常受歧視侮辱等內容居多。電影《茉莉人生》從一位在伊朗長大的女性視角出發,為我們展示動蕩時局之下的中東女性,如何在有色眼鏡下保持自己的尊嚴,並且發出屬於她們的聲音,《茉莉人生》亦被不少影評家視為女性主義題材的電影。

 

圖一.jpg  

《茉莉人生》海報

 

  《茉莉人生》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女孩瑪嘉‧沙塔碧(Marjane Satrapi)在伊朗的生活故事,瑪嘉9歲那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原教旨主義(註一)者取得政權,但他們沒有讓伊朗人民享有和平與尊嚴,反讓女性戴上面紗,西方流行事物也在國境內銷聲匿跡,而參加抗議的人們紛紛被關入監獄。瑪嘉的叔叔是一位社會主義者,他不斷地告訴瑪嘉,要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不要沉默畏懼,然而他卻因多次參與反政府遊行遭判死刑,這對瑪嘉幼小的心靈產生巨大的影響。隨著年齡增長,瑪嘉透過大街上人們走私販賣的唱片,感受到國家鐵幕之外的精彩,ABBA、披頭士、鐵娘子樂隊深深地吸引著她。時局的混亂令瑪嘉越來越質疑革命的正當性,她不止一次在課堂上抨擊老師對於女性要佩戴面紗的教導,兩伊戰爭的爆發,使得父母愈發擔心她的安全,於是14歲的瑪嘉遠赴奧地利求學,在奧地利,她經歷失戀、歧視與疾病,但也結交不少知心朋友。不久她因無法適應來自身邊的歧視目光,及不佳的身體狀況返回伊朗,進入當地藝術大學並結婚,然而她針砭時弊的個性並未改變,在國內排斥異見者的政治環境之下,她意識到無法在這塊熱愛的土地上繼續生活,24歲時,瑪嘉選擇遠走法國,成為職業的插畫作家,更在世界多地開設演講,分享她在伊朗生活的經歷,其插畫代表作《茉莉人生》,也最終搬上銀幕。

 

圖二.jpg  

電影劇照

 

  在伊朗,女性的地位之卑下,令人難以想象,電影中有人甚至公開聲稱不戴面紗的女性就該被強暴。在對女性如此不友好的環境下,瑪嘉依然保持著自尊與正直,實屬難能可貴,從她追逐朋克文化的故事中可見一斑:伊朗在伊斯蘭革命前後極度排斥西方流行文化,朋克音樂禁止公開發行,而瑪嘉巧妙地躲避耳目,購買朋克唱片,並在自己的衣服上寫下「PUNK IS NOT DEAD」(朋克不死),可見她的獨立意識。其獨立堅強的性格與祖母的教誨密切相關,瑪嘉的祖母總告訴瑪嘉要做一個有氣節、正直的人,面對壓迫與歧視要威武不屈。她曾多次批評政府讓女性佩戴面紗的政策,無論是在伊朗或是奧地利,面對周邊一些人對她形形色色的侮辱、謾罵,也毫不怯弱予以還擊。從瑪嘉的故事中能看到,有一群女性仍然堅持著自己的生活態度,不願屈從於政府的高壓政策之下,某種程度上影片鼓舞著中東的女性要走自己的路,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

 

  如今瑪嘉‧沙塔碧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插畫作家,她以自己的自傳電影,告訴世人自己身為女性的尊嚴。儘管來自一個在人們看來並不自由的國度,但她的內心仍舊追求自由,追求女性的獨立地位。猶如在沙漠中的一朵小花一般,儘管柔弱,但仍不妨礙它的美麗綻放。對於在戰火中的廣大女性來說,瑪嘉不就是她們學習的榜樣嗎?

 

註一:指相信其宗教經典絕對可靠,在政治立場上偏保守,後在伊朗建立政教合一國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