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曼芯 圖/網路

 

    白色情人節(ホワイトデー)起源於日本,為情人節當天收到巧克力者回覆送禮者的日子。1977年,一家甜點製造商「石村萬盛堂」以收到心意的人應慎重回禮作為糖果促銷手段,因此該節日最早有「糖果贈送日」之稱。1980年代起,由於製作糖果的原料砂糖為白色,而改稱為「白色情人節」。

 

圖一 (5).jpg

白色情人節

 

隨著各家廠商五花八門的宣傳手法層出不窮,各式甜點廠商發現能從情人節或白色情人節中獲得商機,糖果以外的甜點也成為回禮選擇之一,不同的甜點更延伸出不同的意涵。通常會成為回禮選項的甜點有三種:巧克力、餅乾和糖果。回送巧克力有兩種涵義,一是「我將你的心意原封不動還你」,另一個則是「想跟你保持現在的關係」,所以要是收到女生送的告白巧克力,千萬不要輕率回覆,最好要附上表明心意的小卡片;送餅乾的意涵則是「想跟你當朋友」,其中又隱含未來仍可能進一步交往之意;而送糖果所象徵即是「我喜歡你」,再加上糖果送入口中後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融化,所以更有「我想跟你長期交往」的深意。當然,甜點的種類五花八門,選項實際上並不侷限於以上三類,然而選擇某些甜點必須特別注意,例如棉花糖和蛋糕,棉花糖代表的是「對不起」,因為棉花糖進入口中就會馬上化掉,所以有拒絕之意;蛋糕則是沒有特別的涵義,因而被視為無答覆,選擇蛋糕作為回禮,對於期待答覆者是相當失禮的行為。

 

圖二 (4).jpg

白色情人節檔期間的多樣化商品

 

    相信許多人都看過少女漫畫有這樣的橋段:女主角在情人節將「本命巧克力」交到喜歡的男生手中,滿懷期待想著對方在白色情人節會如何回覆。在現在的社會中,「情人節=巧克力」這樣的公式似已成為傳統,情人節就是女生送巧克力的日子,收到的男生則要在一個月後的白色情人節回禮。那麼這一公式又是如何產生?最早必須追溯到1930年代,將情人節這樣的西方節慶傳入日本後,有廠商打起「女性送男性巧克力,讓女生有告白的機會」的宣傳活動,不久更是區分出送給心儀對象的「本命巧克力」以及送給男性朋友或公司同事、上司的「義理巧克力」等,白色情人節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被看中這塊市場的商人加大宣傳而出現,在此看似為慶祝情人間的愛情或是傾訴心意之日背後,是我們沒有看見的商業氣息。

 

圖三 (4).jpg

因贈與對象而不同的巧克力名稱定義

 

    看清白色情人節背後的商業影響,也許會有人想到:「白色情人節是否真的需要?」在現代,許多白領階級的女性會在情人節贈與同事或上司義理巧克力作為一種交際手段,也許這樣的方法確實有助於人際關係,但日本是個禮尚往來的民族,其實很多男性認為接受對方的義理巧克力後,得花時間去準備回禮,相當不便,所以究竟適合與否只能說見仁見智;除此之外,多樣化的點心選擇,其背後的意涵確實能夠代表自己的回覆,但除了禮物,更重要的是「言語」,若是送對方棉花糖想要拒絕她的好意,然而對方卻不知其背後的意涵或是喜歡棉花糖,豈不是讓她徒增期待?節日商業化,是現代很多節慶都可見的現象,節日中約定成俗的慣習是否被需要,也許難以詳細評斷,總是有人需要以此當藉口、作為一個突破點,就好比情人節時告白的女生,抑或是中秋節好不容易團圓烤肉的家族,無論背後意義的有無,更重要的是能在那天體會到箇中樂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