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者/呂紹彥、邱小珊、吳承恩 照片來源/呂紹彥

 

  平溪的歷史最早可追朔回清領時期,當時的平溪以種植茶葉而聞名。同時,平溪也是一處煤礦產量豐富的地方,因此從日治時期開始,採礦業相當盛行,雖然民國八十六年,平溪的煤礦正式停止開採,但現在在平溪仍可以看到大量因為採礦所留下的事物、遺址,而今日所要介紹之紫東社區也同樣如此。

 

  紫東社區位於新北市平溪區,是一個遠離都市的優美社區。由於地處偏遠,社區裡的道路錯綜複雜,手機在此無法接收到外界訊號,若沒有社區的人的帶領,便容易在此迷失方向,因此它又有一個美麗的稱呼──「紫東秘境」。

 

圖一/紫東社區.jpg

圖一/紫東社區

  在陰雨綿綿的氣候下,我們抵達了紫東社區,在進入紫東社區的瞬間,手機的無訊號也斷絕了我們與外界的連結。本次行程除了我們以外,也有諸位部落客及嚮導王小姐的同行,本次的行程主要以參訪住在紫東社區的各位耆老、長輩,以及體驗紫東社區的美麗風光為主。行程中第一位拜訪的對象是年高80歲的高添福爺爺,他的身體非常硬朗,直到現在仍然親自務農,走路健步如飛,就算是雨天,也絲毫不影響他的腳步。高爺爺有一項獨門秘境──製作石砌屋為名,石砌屋是一種以石頭製作房子的一種工藝,師傅從野外尋找適合的石頭,並觀察其紋路、大小,進行打石、砌切,最後製成石砌屋。這種房子具有冬暖夏涼的特性,且取材於當地,相當環保,社區許多的石砌屋都出自於他的手藝。然而,現金鋼筋水泥的盛行,石砌屋的成本過高,因此逐漸沒落。現今仍會製作這種房屋的人在台灣了了無幾,且無人繼承他的技藝,說到此,高爺爺也不免感慨時代的迅速變化

圖二/與高爺爺的採訪.jpg

圖二/與高爺爺的採訪

圖三/石砌屋.jpg

圖三/石砌屋

圖四/細部照片.jpg

 

圖四/石砌屋細部

  後來高爺爺帶領我們參觀在他家附近的一個礦坑,高爺爺所帶我們參觀的礦坑出入口,當年就是由他所砌成。長者也分享了當年他在製作礦坑入口時的經歷,這座礦坑早在數年前而自然崩塌而荒廢了,採礦時的儀器現今仍被埋在其中。據說平溪曾預計規畫為水庫,但因為平溪流有太多的礦坑,考量到安全的問題,最後還是作罷。

 

圖五/礦坑與高爺爺.jpg

 

圖五、圖六/礦坑與正在解說的高爺爺

圖七/已崩塌的礦坑.jpg

圖七/已崩塌的礦坑

  參觀完了礦坑,最後高爺爺帶領我們參觀了他的房子,站在房子上方,能將高爺爺住家附近的景色一覽無遺,此般山景十分美麗。高爺爺在介紹住家時提及,子女在假日時才會回來,平日他便獨自居住於此,他的神色露出了寂寞之情。在離別之時,即使下著雨,高爺爺仍堅持撐著雨傘,目送我們離開後才回到屋內,不禁令人有些鼻酸。

圖八/從高爺爺家中眺望之景色.jpg

圖八/從高爺爺家中眺望之景色

圖九/高爺爺家中所懸掛的天燈掛飾.jpg

圖九/高爺爺家中所懸掛的天燈掛飾

  再來我們的下一個行程拜訪了一位吳木桂大哥吳大哥的父親在幾年前就已經過世了,而他本人也僅在假日才會回到紫東社區。吳大哥向我們介紹:「爸爸以前住在紫東社區,直到去世前(約90多歲)仍然在進行農耕,種植有機蔬菜,開著農車到處送菜,也常常將種植的蔬果分送給左右鄰居。」,去世的前一個禮拜,也依舊每天下田務農。吳大哥也向我們介紹他的父親還在世時,平常所開的農耕車。吳大哥的父親也會種植茶葉,他們以種植文山包種茶的茶葉,再進行加工,但產量不多,僅會自產自銷。 吳大哥的父親在年輕的時候為平溪做出了許多貢獻,例如建設鋪路,他花費了30多年的時間鋪設紫東社區的道路,途中遭遇了許多辛苦的事,但現在的紫東社區能有這樣的發展,他的父親實在是社區的重要人物。

圖十/吳木桂先生的住家.jpg

圖十/ 吳木桂先生的住家

圖十一/文山包種茶.jpg

圖十一/文山包種茶

圖十二/吳大哥家中所掛的獎牌.jpg

圖十二/吳大哥家中所掛的獎牌

圖十三/與吳大哥的採訪.jpg

圖十三/與吳大哥的採訪

  吳大哥雖然沒特別和父親學習製茶的技能,不過耳濡目染之下,自己也就會了,他也特地將自家種植的茶葉拿出來讓我們品嘗。而他也有一項特殊技能,就是自己上山取材製作家具,他自己製作的家具都是「實木」家具,自己也有在從事「植林」的工作,因為必須先將已經老死的樹木砍掉才能種植,然而根據法律,砍樹必須申請,負責會被開罰。這法律讓他吃足了苦頭,這讓人不禁懷疑,這樣的法律是否阻礙了真正想要維護自然的人的動力...。吳大哥表示,在他父親過世以後,他打算收起他父親原本在做的事,種菜、送菜、製茶等等,未來並不打算繼續推廣與發展,想順其自然的就慢慢讓他消失。最後,吳大哥帶領我們走他的父親所搭建的「天梯」,天梯約有300多階,雖然攀登時相當辛苦,但登至頂端後,便能將平溪附近的山景盡收眼底,再加上雲霧環繞,別有一番滋味。

圖十四/天梯.jpg

圖十四/天梯

圖十五/攀爬天梯中.jpg

圖十五/攀爬天梯中

圖十六/吳大哥家的菜圃.jpg

圖十六/吳大哥家中的菜圃

  第三站我們抵達了社區理事長潘水柳與夫人葉素貞的住家,理事長家是由石頭所製造的,據說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歷史,可惜的是,理事長也不知道這棟房子確切已有多久的歷史。理事長與理事長夫人專門為我們一行人準備了豐盛的午餐,有桂竹筍、基隆山藥、多汁的冬瓜、綠竹筍等等,除了肉以外,這些菜餚都是他們自己所種植的,相當美味。飯後,我們和理事長閒聊著紫東社區的發展狀況,社區目前的居住人口以歲數較大的人口佔大多數,較缺乏青壯年的人口,但社區也漸漸地發展觀光。理事長說,社區有許多生態資源,例如他家前面的池塘在夏天會有螢火蟲居住,因此每年夏天都會吸引一批攝影客前來拍攝;嚮導王小姐也向我們說明,他們希望社區發展為「量少質高的深度旅遊」,而不是像平溪老街等地那種觀光地,一群遊客來買個東西,放個天燈就走,然後留下一堆垃圾。他們希望把遊客當自己的家人一樣,帶著他們遊歷紫東社區,對社區進行深度的認識。這不禁讓我反思,我們台灣的觀光只需要「大量消費式」的觀光嗎?難道我們不能發展有深度的旅遊嗎?

圖十七/理事長家.jpg

圖十七/理事長家

圖十八/理事長夫人準備的菜餚.jpg

圖十八/理事長夫人準備的菜餚

 

  在古厝聊完天後,我們前往後面的田地採山藥,原先的預計是要讓大家體驗如何挖山藥,但由於今日雨天,理事長怕我們碰到泥土濕濕的不方便,所以沒讓我們體驗。挖出來的山藥相當新鮮,理事長削了幾根山藥讓我們品嘗。這種是山藥是台灣原生種的「基隆山藥」,它不須要煮熟,只需削皮就可以直接生吃,生吃的口感脆脆的,煮熟後的口較則較為柔軟,非常爽口。

圖十九/挖掘山藥中.jpg

圖十九/挖掘山藥中

圖二十/剛挖掘出土的山藥.jpg

圖二十/剛挖掘出土的山藥

圖二十一/削山藥皮中.jpg

圖二十一/削山藥中

 

  離開了理事長家後,我們的行程也接近尾聲。最後一個行程,我們來到了紫東社區的陳禮義爺爺家中,他今年已經103歲, 雖歷經一世紀的風風雨雨,但陳爺爺卻無任何疲態,反倒神采奕奕的在綿綿細雨之中,向我們述說著他的故事。

  過去的生活並不容易,僅就讀過小學的陳爺爺,於二十多歲時迫於生計便進入礦坑中工作,當地有句俗諺:「進礦坑工作可能僅犧牲一人,但不去便全家人挨餓(原句:去了死一個,不去死全家)」,其一開始僅負責於整日礦坑外推送裝載煤礦的推車,到了四十多歲,便進入礦坑從事挖煤的工作,工時相對簡短許多,每日僅需三至四小時。礦業在過去屬於高薪的行業,薪水往往都是其他行業的好幾倍,但同時也伴隨著不可避免的高風險及對健康的傷害。平溪當地曾因一時疏忽,工人們忘記嘴中仍叼著香菸,便走入礦坑而引發爆炸的慘劇,陳爺爺回憶起當時,屍體皆已焦黑至無法辨識。雖說如此,但想進入礦坑工作也並非相當容易,過去各個礦坑會首先由公部門招標,並找類似招集人(台語:小頭)的人負責某個區塊,最後由這些招集人自行找人形成類似工班的組織進坑挖礦,也可經由於礦坑中工作的親朋好友介紹,讓他帶你進去初步學習,取得招集人同意後便可工作。一個礦坑大致可分為挖煤、挖廢土及挖洞三個部門,礦坑洞口由石頭砌起,內部由主幹道及分支組成,礦車位於主幹道上,負責挖煤的人於主幹道向外延伸進行挖煤工作,並經由管子將煤集中於主幹道,最後由礦車搭配纜繩拖出。不同於我們過往認為從事礦業皆滿身髒污的印象,陳爺爺表示進入礦坑工作前都會先更衣,工作結束也會先至澡堂沖洗再將自己的衣物穿回,因而通常皆可乾乾淨淨回到家中。剛好從事挖媒工作的陳爺爺,由於接觸粉塵的比例較低,因而並未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但並非所有人皆像他這麼幸運,伴隨平溪當地礦業的沒落,當時的機器現已大多運往別處。退休不再從事礦業之後,陳爺爺便回到家中從事原本僅作為副業的農事,雖然現今比起僅能依靠雙腳的過去相對方便許多,但陳爺爺仍去平溪曾經熱鬧的光景充滿懷念。

圖二十二/與陳爺爺的採訪.jpg

圖二十三/與陳爺爺的採訪.jpg

圖二十二、二十三/與陳爺爺的採訪

  鐵道、天燈、老街,簡單數個詞彙便足以概括大多數人對於平溪的印象,但在絢爛又繁華的光景之下,卻往往掩蓋著真實的情景。紫東社區所面臨的困境,其實與圍繞於台北市周邊山區的情況並無不同,儘管作為一種普遍現象的個案,它卻並未與現實屈服。近年來在當地某些居民及政府的努力推廣深度旅遊之下,遊客可直接面對並體驗小規模農村真正的模樣,或許並不如同以顧客為導向的觀光農場般有趣與豐富,但卻能感受到深厚的純樸及農民刻苦耐勞的精神。面對現代化都市日益擴張的趨勢,青草茵茵、綠樹蒼天已逐漸消散並僅存活於我們記憶中模糊的印象。在步調急促的生活之餘,不妨抽空來到這與世隔絕的秘境之中,一方面放鬆自我身心,另也希望在這另類的體驗之中,得到觸類旁通的體悟。

 

【紫東社區遊程資訊】

遊程:耆老說故事—走訪紫東秘境(社區導覽,文史線or生態線,可電洽客製化行程)—中午享用農村有機風味餐—DIY(草編/植物染/傳統鑼鼓體驗/磨番薯龜) 或 農事體驗(依季節而不同,可電洽詢問)—午茶時光,享受紫東景觀—賦歸

 

 

背包客方案:

一團人數:1~10人

導覽陪伴費:1600$ (由社區夥伴陪伴您一天的小旅行)

耆老拜訪費:500$

農村風味餐:300$/人

DIT/農事體驗:150$/人

下午茶:280$/人

 

 

團體方案:

人數:20人以上(小巴以上)

導覽費用可電洽社區詢問

耆老拜訪費:500$

農村風味餐:300$/人

DIT/農事體驗:150$/人

下午茶:280$/人

 

 

聯絡窗口:王碧嬌 0919-231-235(因山上時常無收訊,若電話不通,可用電話號碼加LINE詢問,或是電話語音留言)

地址:新北市平溪區東勢里里民活動中心( 226新北市平溪區226 竿蓁林62之1號)

 

執行企劃:共創設計有限公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