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動台灣的心跳聲 响仁和的鼓聲世界


文/周岳澄 內容提供/許毓良老師 圖/來自網路

            

  大部分系上的同學是身長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身於斯長於斯的我們,對台灣認識的有多少?過去因為政治的關係,台灣史的研究並未獲得特別的關注。隨著政治情勢的舒緩及自由風氣的發展,如今人們才享有機會與權力來認識這塊土地。本週藉由許毓良老師所推薦的紀錄影片「响仁和的鼓聲世界」,帶領新生進入歷史的世界。台灣獨特豐富的歷史文化,絕對值得身為歷史人的我們去鑽研與記錄。


image1  

 

  鼓,早期多用在實用功能,除了用在宗教、禮儀、軍事、通訊等方面,後來因其鮮明的節奏感及響亮的音色,而逐漸演化出藝術表演的形式。在台灣很多的民俗文化中,「鼓」占了相當重要的地位。由於廟會文化的發達,鼓被當作一種傳達的媒介;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將信眾最真摯的懇求送達天庭。那充滿震撼的聲音與節奏,總是牽動人們的心,也引領著聽者的情緒起伏;時而慷慨激昂,時而沉澱自省。這些鼓背後的故事也同樣激勵人心。本片採訪了新莊地區一處擁有八十年歷史的製鼓廠--响仁和鍾鼓廠,這座製鼓廠是1924年經王阿塗立下根基,目前由長子王錫坤繼承了這座鼓廠。「响仁和」的品牌享譽全台,著名表演團體如優人神鼓、朱宗慶打擊樂團和寺廟等等都指名用响仁和的鼓。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响仁和的鼓聲名遠播?應該是王錫坤師傅繼承了開創者那份堅持、踏實的精神吧!由於傳統的製鼓過程十分繁瑣而且相當辛苦,當時的創立者王阿塗並沒有打算傳給下一代;而王阿塗的驟逝也使這座鐘鼓廠面臨倒閉的命運。由於不忍心看到父親親手建立的鼓廠倒閉,王錫坤決定接下這份擔子,投入製鼓的行業。因為父親沒有教授製鼓的技藝,王師傅只能靠著兒時觀看父親製鼓的記憶與向老師傅請教重頭學習製鼓。

 

image2  

响仁和鍾鼓廠 

 

  經過了二十多年,完美傳承父親精益求精的態度與自身的努力,王師傅將父親的招牌重新拾起並發揚光大。製鼓的每一個步驟,從皮的去毛、削厚薄到木材的乾燥及調音、繃皮和跳鼓,儘管耗時但師傅堅持遵循古法。就是這種一步一腳印的踏實態度才能製造出好品質的鼓,也讓許多演奏者慕名而來,藉著他們精湛的技術與响仁和的鼓相結合,打出充滿台灣活力的聲音,讓更多人聆聽到這片土地的美麗。

 

圖三  

擁有65年歷史的廟鼓

 

  响仁和是新莊最負盛名的製鼓店,有接近百年的歷史,許毓良老師推薦這部由大愛電視專題製作的紀錄片,希望身在新莊輔仁大學的學生們能多去尋訪認識新莊在地的歷史與人文現況。台灣豐富的多元性與地方性的歷史文化,雖不乏有文獻資料的記載,但有很多民俗技藝、價值觀或是語言仍是以「傳承」的精神一直延續到現在,而學史的我們更應該重視與保存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傳承經營祖先的智慧與經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