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兆廷 攝影/古兆廷

 

      愛喝咖啡的朋友,相信對法國詩人巴爾札克的這段話並不陌生:「如果我不在家,就是在咖啡館;如果不是在咖啡館,就是在往咖啡館的路上。」如今,這句話因為太過於經典,以至於似乎有點流於俗氣。咖啡,在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名字:法文是café,在義大利是caffé,荷蘭文則為koffie,德文是kaffee。而英國人,將母音a用o取代,而有咖啡今日在英語世界的名字 —— coffee。

 

        起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咖啡,最早是在阿拉伯伊斯蘭教世界中流行。15世紀中葉以前,在阿拉伯世界中,咖啡主要使用於宗教和醫藥方面:作為醫藥,用來治療消化不良;在宗教上,看重的是其提神的功能。直到1454年,格馬路丁將這神秘的黑色飲料公諸於世,咖啡才於阿拉伯世界流行開來,成為大眾飲料。

 

P1080108-001     

 

        漸漸地,咖啡的香氣從阿拉伯世界飄散至土耳其、印度、歐洲各國和北美。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每位士兵會十分在意長官配給的咖啡是否公平,甚至有士兵堅持帶上磨豆機赴戰場。然而,咖啡也不是一開始就為人所接受的,對十八世紀初的義大利人來說,要他們喝下這黑漆漆的飲料,是需要些勇氣的。

 

       咖啡不僅刺激精神,同時也刺激著文化的發展,成為文人思考的燃料。17、18世紀的英國人,把咖啡稱為「便士大學」,因為只需要幾便士的花費,就能得到不盡的學習的機會。當時咖啡館是人們談論文學、科學、政治等議題,互相交流學識的地方。而「英國皇家學院」的前身正是「牛津咖啡俱樂部」,由咖啡迷組成的一個學術社群。20世紀的存在主義者薩特和西蒙·波娃,則經常聚集在巴黎的咖啡館,法國作家鮑里斯·維昂曾說:「如果沒有咖啡館的存在,就不會有薩特的存在。」

 

P1080114-001   

 

        如果說,旅行是一種走在路上的感覺。對許多人而言,喝咖啡也不過是在追求一種感覺。從一個人平日喝的咖啡、喜歡上的咖啡館,可以看出他對自己、對生活的態度。於我而言,我喜歡在咖啡館待著,從背包取出一本書,聆聽著輕柔的音樂,沉浸在那些咖啡香、書香相伴的美好時光。書本,因為有咖啡的相伴,更顯親切;而咖啡,由於有書的陪伴,滋味更覺深長。

 

        比起上咖啡館,我更多的時候是自己手沖咖啡。在沖泡咖啡的過程中,每個細膩的動作,都讓心靜了下來。咖啡豆本身就是伴隨香氣的美好形狀,而壺中滾水翻騰的聲音、手搖咖啡豆研磨的聲響,交織成安定人心的節奏。不久,咖啡的香氣彌漫一室,令人精神倍感清新。直到品飲的那一刻,豐富的味蕾感覺,是生活中容易獲得的美的感受。此時,若能搭配一些巧克力,就是所謂的幸福!

 

         每個早晨,我喜歡用一杯熱氣蒸騰的手沖咖啡,開展一天的美好時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