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陳楷峯 圖片/網路資料

 

  重擊琴鍵所發出的「登、登、登、登──」開頭的四個音符為相當著名的旋律,也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作品《命運交響曲》的特色。貝多芬為古典主義音樂晚期的代表,該樂曲風格為1730至1820年代歐洲地區的主流,此時期出現多樣化的樂曲形式,如:交響曲、協奏曲、弦樂四重奏等。古典主義音樂發展至晚期有更複雜的變化,貝多芬將海頓與莫札特的音樂風格融入自身創作,與之前的古典主義音樂相比更加突顯其個人特色。

 

(圖一)命運交響曲封面.jpg  

 《命運交響曲》封面,可以看到貝多芬題獻給他的兩位贊助者

 

  《命運交響曲》又稱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是貝多芬於1804年至1808年間創作的樂曲,為古典音樂中最受歡迎且經常演奏的交響曲作品之一。該曲構思可追朔至1804年《英雄交響曲》完成後開始編曲,他多次中斷《命運交響曲》的創作去寫別的曲子,最終於1807年至1808年間完成創作,並將它獻給贊助者洛布科維茨親王與拉祖莫夫斯基伯爵。《命運交響曲》於1808年12月22日在維也納劇院首演,貝多芬在這場盛大的音樂會中親自指揮自己的新作品。然而首演音樂會因環境條件不理想且演奏時間較長,令聽眾過於疲憊;此外樂隊排練次數有限,無法發揮完美表現而未引起廣泛迴響。但一年半後因改善先前缺失而再次舉辦的音樂會,引起了熱烈回響和讚美。

 

(圖二)命運交響曲首演的維也納劇院.jpg  

《命運交響曲》首演地點-維也納劇院

 

  貝多芬於30多歲時創作《命運交響曲》,當時他的生活正被日益嚴重的耳聾所困,故譜出這首交響曲,用音樂表現出強烈的情感掙扎與向命運挑戰的決心。該樂曲非常明確地令聽眾感受作曲家的情緒與心境,前3個樂章壓抑,而第4樂章呈現戰勝命運的歡騰。該作品開頭的前4個音符是如此引人注目且充滿特色,據說貝多芬曾表示那是「命運的敲門聲」,交響曲「命運」之名由此而來,自此之後,前4個音符幾乎成貝多芬的代名詞。整首樂曲凝練簡湊且嚴峻凌厲,概括貝多芬本人性格經歷。

 

  古典主義音樂在音樂史上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豐富音樂的作曲風格,也改變作曲的目的,使樂曲不再為王公貴族所作,而是作曲家抒發內心情感的重要管道。《命運交響曲》獲得廣泛的讚譽和極好的口碑,被譽為「當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技巧或情感上都給人們帶來衝擊,且對之後的作曲家及音樂評論家產生極大衝擊。貝多芬的作品充分表達他對生命的感受,影響浪漫主義的作曲風格;這些樂曲也經常在後世的影視作品中出現,成為社會大眾的精神食糧。對音樂具有如此熱忱的音樂家,被譽為「樂聖」實至名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