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撰稿/賴韻安 圖/網路

 

  1582年6月,為了集結兵力的織田信長停留於京都的本能寺。然而,先前被派往別處戰場的部將明智光秀突然出現在此,打著「敵人就在本能寺」的旗號率軍襲擊主公。雙方人數懸殊,處於劣勢的信長選擇自我了斷,死於大火燃燒的本能寺內;光秀隨後追擊其嫡男信忠的部隊,信忠也因寡不敵眾而自盡,織田的勢力就此瓦解,史稱「本能寺之變」。

 

圖一.jpg  

本能寺的遺址紀念碑

 

  織田信長在此事變前幾乎將天下囊括於手中,但即使撐過這次的劫難,其統一日本的可能性依然相當低。畢竟信長的性格十分霸道,有時甚至能以殘忍來形容,即使是自己的親屬也毫不留情。決定其邁向天下之道的桶狹間之戰(註一)前夕,信長處死了有叛心的弟弟信行;重創勁敵武田家的長篠之戰(註二)中,也將嫁給敵方武將的叔母一同處刑,妹夫淺井長政連同朝倉氏(註三)起兵反抗,他亦無半分猶豫便將對方做為敵人征討。對於自己人如此,外人更不惶多讓。武裝組織「一向一揆」(註四)多次反抗信長,最終面臨長島的兩萬餘名一揆眾全數被燒死的慘劇;曾經包庇過朝倉氏的延曆寺所在地比叡山(註五)更被一把大火吞噬。後世流傳「織田信長拿淺井、朝倉等人的頭蓋骨飲酒」這種駭人聽聞的說法,除了誇大戰國時期展示敵人首級的習俗外,或許也代表著旁人對信長那份狂氣的恐懼。

 

  綜合上述緣由,即便密謀本能寺之變的主犯明智光秀被清算,也無法保證其他部屬沒有二心,因織田軍的家臣大多被過於霸道的主公之陰影籠罩,而無法獨當一面。豐臣秀吉(當時還是羽柴秀吉)對權力極度渴望,從他日後將信長後嗣殺掉自立、鬥垮其他家臣的行為便能看出,難保其不會反撲元氣大傷的信長;剩下的柴田勝家、瀧川一益、丹羽長秀等人即使均為優秀且忠心的武將,也並非能支撐起重創後的織田家之人選,這點從秀吉掌權後,他們幾乎無力對抗的局面中就能看出。織田家後繼者的信忠雖在各個征戰中表現出眾,但其父威望過大,他能發揮的力量有限。且信長一直是織田軍的基柱,一旦基柱動搖,內部也將搖搖欲墜。

 

  織田軍軍心動搖,正與織田家交戰的毛利家、長宗我部家、上杉家(註六)等勢力絕不會默不作聲,一旦織田信長遇險的消息傳出,得到喘息機會的大名們在此刻伺機而動,織田家絕無還手的餘地。信長不受法則約束、桀驁不馴的態度一直為別人所顧慮,若他成為霸主,一切禮法極可能不復存在,害怕這種局面也大有人在,必定將傾盡全力阻止其再興。就算織田信長存活,其深植在人心內的恐懼依然將引起再一次的本能寺之變。

 

  學者將織田信長稱作梟雄確實貼切,勇猛果斷、難以制服、冷澈中帶著殘暴,無論這個詞是好是壞,都注定他不能完成一統日本的野望。俗話說本性難移,這些因素組成這個人,影響其周遭人事物,並決定了未來。活下來的信長若自知無法再起,甚至會面臨更加難堪之處境,想必他還是會選擇一邊吟唱著《敦盛》(註七),一邊消逝在烈焰中的結局。

 

圖二.jpg  

祭祀信長的建勲神社中,記載了《敦盛》的石碑

 


註一:1560年,今川義元進攻尾張(織田的領地),在桶狹間被信長以少對多的奇襲擊退,今川戰死,其勢力也瓦解,信長也因此向霸業邁進

註二:1575年,織田與德川聯軍在長篠城對決武田軍,最後雙方於鄰近的設樂原決戰,這場戰役中武田軍損失慘重,步向衰微

註三:指的是朝倉義景,其因在保護末代幕府將軍足立義昭的問題上同信長意見相左而交惡

註四:日本佛教門派一向宗信徒發起的人民起義,反對信長的天下布武政策,其中一個據點位於後文提到的長島

註五:佛門聖地,信長為了懲罰延曆寺而縱火燒了整座山

註六:分別為中國、四國、越後地區的大名,本能寺之變時與織田軍的戰況正膠著中

註七:幸若舞(曲與舞搭配的技藝)曲目,取材自平安時代的傳奇武將平敦盛,信長非常喜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