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陸軼雋     撰稿/陸軼雋    逐字稿/吳孟育       攝影/陸軼雋

 

《史家周刊》作為輔大歷史系草根起家的學生刊物,如今迎來了第101期。本次專訪,我們邀請到《史家周刊》的第二任總編輯郭依婷與副編輯祝常悅,讓二位回顧她們工作時的酸甜苦辣。

 

照片1_1.jpg  

左為祝常悅,中為陸軼雋,右為郭依婷

 

周刊的傳承與工作中的困難

 

身為《史家刊》的第二任總、副編輯,如何轉換她們的身分相當重要。前任好比是開疆拓土,而她們則要守住這片疆土,並傳承下去,以致於必須整理出制度化的格式讓周刊能夠存續下去,像是【史家周刊】章程。

 

傳承的過程中自然會遇到諸多困難。總編輯郭依婷覺得「拖稿」是一大難題。她認為組員不能學業繁重、沒有時間由拖稿,應學習時間分配。而她亦不能逾越組長的權力,直接干預拖稿者的進度。此外因從未有排版經驗,所以排版也是一個大的困難。對於副編輯祝常悅來說,由於她是陸生,她的慣用語與臺生存在差異,因此撰稿時不僅要慢慢習慣臺生的語言,更要慢慢習慣他們的思維。

 

工作中的收穫

 

對郭依婷來說,她的收穫是鑒賞文字的能力提升了。祝常悅則表示,由於她對於稿件的要求較高,需要不斷地修改組員的稿,自己則越來越能接受別人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兩位一致認為,起初她們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撰稿者而後慢慢懂得調適,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因此她們認為對於周刊組員最重要的是「無論你在周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只要拿起筆要寫就要替你的組員想

 

除了具體能力的提升,總、副編輯認為更重要的收穫是經歷過」。她們和組員們經歷了一個個為周刊思考的日日夜夜,有時焦慮,有時疲憊,有時心滿意足,有時又爭執迭出……。這些一起努力的日子,讓周刊每一個組員的心都和周刊這個大家庭緊緊相連,其中既包含了對上一屆學長姐的承諾,又有自己的信心與期許。而在這段經歷中,她們的內心也愈發地柔軟,去包容工作中的種種坎坷,融化每個人的荊棘與棱角;同時,又變得出奇的堅強,爲了心中的願望和目標,不斷前行。

 

對組員的期許及對周刊的祝福

 

總編輯郭依婷衷心地希望,每一位組員都能莫忘初衷。她認為,一位組員既然加入了史家刊這個大家庭,就應該時時刻刻回想起剛剛加入周刊時的那份感動與熱情,並在提筆的那一瞬間,就應該有用心讀者寫的感覺如果僅僅把周刊的工作當做一種應付,那麼文章是不會感的。副編輯祝常悅則希望周刊作為一份學生刊物能堅持可貴的原創性,每一篇文字、每一幅繪圖都傾注著每一位成員的心血,把青蔥歲月裡的熱情、真摯,甚至是鋒芒、犀利都揮灑出來,與同儕分享。

 

  在最後,兩位編輯也希望同學們不要忽略周刊的努力,並告訴周刊的組員們:「只要真的有心要進來在歷經數篇文章發想到出刊的過程後,一定得到滿滿的收穫。」同時,她們也歡迎越來越多的夥伴加入史家周刊這個大家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