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林宇芹 撰稿/林宇芹 逐字稿/洪芷翔 攝影/洪芷翔

 

  進入輔仁大學歷史系的大一新生,需要修習四項必修課程:世界通史、中國通史、台灣通史,以及史學導論,用以培養學生於歷史學上的基礎認識。本週《史家周刊》將透過任教世界通史的教授──汪采燁老師,向我們介紹此門課程的教學方式與核心概念。

 

 

圖一.jpg  

受訪者汪采燁老師(左)與採訪者林宇芹(右)

 

教材的選擇 學生能力的培養

 

  采燁老師是如何準備世界通史的課程?老師以The Western Heritage一書作為授課的基礎內容,選擇此書的理由有兩項:其一是此書為老師大學時期的用書,覺得內容安排和程度上難易適中;另一個原因則是作為美國大學歷史系的用書,書中內容隨著時代更新,例如增補了關於勞工與婦女生活概況。除此之外老師也會加入兼具研究深度和大眾口味的歷史研究網站內容,如英國BBC的網頁內容,以及自己的史學專業作為補充。

 

  采燁老師想透過世界通史的課程,培養學生哪一方面的能力?老師笑著答道:「世界觀囉!」後來又對此做了補述:「培養世界觀是很重要的,透過思考西方文化,能夠了解今日其強勢的原因,同時反向思考強勢文化底下是否壓抑、輕視了一些非主流文化?我覺得這值得去省思。」課程除了世界觀的培養外,也希望同學能從歷史人物的爭權奪利、國家的競爭與外交,甚至是人們的生活經驗中有所心得

 

  采燁老師也談到,歷史的脈絡不僅是在人文方面,比如說,當人們看著古老教堂建築,通常會聯想到其宗教性,但是在建築技術發展的背後,往往有著科技扶持其成長與進步。因此老師說道:「任何一個角落,都擁有其值得思考、學習的地方。」

 

世界通史核心概念──課程內涵

 

  世界通史這門課程還具備擴展學生視野的作用。「或許有人會認為,不是發生於本國的事件,與自己沒有關聯。但是作為歷史系的學生,不能夠抱持這樣單純的想法。」喜愛世界史的采燁老師認為若是只將視野侷限在臺灣、中國文化實在過於狹隘;如今我們許多像是自由、人權、婦女權益與性別的議題多是來自西方,這些問題從何而來?如何去爭取?正因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才更應該去理解背後歷史的變化。當我們能夠拓展視野,看著世界各地所發生的事件,了解其成因與後果,我們也能夠以較為圓融、具有深度的方式去解讀自己國內的事情。

 

  采燁老師也期望世界通史的課程能增進學生外語能力:「我當然是希望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回歸到原初的語言,進而去了解宗教改革(Reformation)這些來自西方的名詞。」因此,老師的教學投影片基本上是使用英文製作,給予學生的史料也盡量以英語文獻為主。

 

「史」前準備──給未來學生的建議

 

  現在大學前的歷史教育內容都過於簡略,當學生進入歷史系時,可能會面臨歷史知識不足,或是教學方式的不同而產生斷層。采燁老師推薦未來學生在進入歷史系前可以去閱讀通史性質或專題研究的書。專書透過主題性的深入介紹,使我們能夠更加了解一段歷史,或是事件的前因後果。

 

  采燁老師感嘆道:「臺灣在人文學科的教育上,有一個問題是,課本會告訴我們該人物寫了哪些著作,但是學生卻沒真正的去讀過。這是件很可惜的事情。」如同學生知道馬基維利的《君王論》,但是對它的了解只有「君王應具備獅子的雄心與狐狸的狡詐」卻沒有去探討書中其他的概念;知道莎士比亞有幾齣悲劇與喜劇,但多數人沒能夠深入劇作本身的內涵。「學習歷史就必須要回到史料本身。臺灣教育在中學時只注重歷史人物的成就,最後卻忽略了更深層的內涵。」作為即將進入歷史系的學生,若能夠體會歷史人物所抱持的理念,將會對未來大學歷史的學習有所助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