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秉桓  圖余秉桓

 

  柏林,相信每一位歷史系的讀者對這個城市一點也不陌生,從普魯士王國開始,經歷德意志帝國、威瑪共和、第三帝國,它都以首都的身份存在,二戰後,經歷了被分割的對待,一度圍牆,便把柏林分為東、西,兩地相距只是數步之遙,可是,圍牆內外的人從此分隔,一別,也許就三十年了。而東柏林仍然是東德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首都,西德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則是波昂(Bonn),統一後,柏林又再次當上這個身份。發展至今,儘管東西柏林仍存在些許分別,例如貧富、產業等等,但仍然是德國最大的城市以及歐洲重要城市之一。因此,在出發前,筆者對柏林充滿幻想和憧憬,柏林圍牆Berliner Mauer究竟是甚麼樣子的呢?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又是不是很宏偉呢?

 

  柏林位處德國東北邊,四面被布蘭登堡邦環繞,筆者從馬堡出發,先到哥廷根Goettingen(免費),然後換乘客運(18 EUR)到柏林,單趟便總共花了快七小時才到達(最便宜的到達方法),當然也有三小時便到達,便是從法蘭克福直接坐ICE(80-100 EUR),但票價實在太貴,筆者還是乖乖地認命。

 

  一下車,筆者便馬不停蹄地先到Berlin-Tiergarten站下車,並從這沿著Straße des 17. Juni(為紀念1953年蘇軍鎮壓東柏林的示威——東德六一七事件)往東走,經過勝利紀念柱Siegessäule(1864年為慶祝普魯士在普丹戰爭中獲勝而興建,到1873年9月2日舉行揭幕儀式時,普魯士又在普奧戰爭(1866年)和普法戰爭 (1870–71)中擊敗了奧地利和法國,給予雕像新的含義),和蘇聯戰爭紀念碑Sowjetisches Kriegsdenkmal(為紀念在柏林戰役戰死的蘇聯士兵而建立的,當然不可能是德國人蓋的,這是蘇聯建的,在碑前放置了兩台攻進柏林的T-34坦克,而正中則是一位蘇聯士兵)而終點為布蘭登堡門背面。

 

  布蘭登堡門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 II下令於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以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戰爭取得的勝利。它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砂岩建築,門頂中央最高處是一尊高約5米的勝利女神銅製雕塑,曾經在拿破崙戰爭中被搶走,但在普法戰爭中取回,直到二戰時被毀,女神雕塑更剩下馬頭而已。而在冷戰期間,布蘭登堡門從1961年開始,便被賦予新任務-它成為了分隔東西柏林的一分子。從下圖所見,有一紅白指示牌,上面寫著ACHTUNG!!! Sie verlassen jetzt West-Berlin,意思是:注意!您正離開西柏林。其正面為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和巴黎廣場Pariser Platz。從正面穿過布蘭登堡門往右走,便會看到德國國會大廈Plenarbereich Reichstagsgebaude,前身乃德意志帝國的帝國議會和威瑪共和的共和議會,它先後遭到國會縱火案和二戰的破壞,失去了原有的拱頂,直到一九九九年,改建完成後,從原來石造的,成了現在以玻璃與鋼鐵的結合。

 

1.jpg  

蘇聯戰爭紀念碑

 

2.jpg  

 Siegessäule

 

3.jpg   

 Straße des 17. Juni

 

4.jpg  
1985年的布蘭登堡門(引自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BerlinBrandenburgerTor1985.jpg)

 

 5.jpg  

2014年的布蘭登堡門

 

6.jpg  
布蘭登堡門門前的表演

 

 7.jpg  

德國國會大廈

 


  因沒有預約,因此筆者並沒進內參觀,只能在國會大廈前拍一拍,結束第一天的行程。就只是第一天,筆者便愛上了這個城市,整個城市都充滿著歷史痕跡,新舊交替,是一個歷史、現在與未來的交會點。同時,你會再一次驚訝,德國人保留和活化遺址的鬼斧神工,與此同時,也再一次扼腕,香港、台灣和中共又是再幹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