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宣翰 圖/吳宣翰
科隆〈Köln〉,一個台灣學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熟悉的是,依稀在國、高中歷史課本上看過那高聳、幾乎進入雲霄的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陌生的是,除了教堂外觀,教堂內部則有什麼能讓遊客絡繹不絕的法寶?
筆者與大多數人一樣,懷抱著懷疑與期待的心情前往位於萊茵河畔的科隆。科隆所屬邦為北威邦〈Nordrhein-Westfalen〉,從馬堡出發可由法蘭克福轉換搭乘ICE 列車前往科隆火車主站〈Köln Hauptbahnhof〉,車程僅需2小時左右。筆者夜晚投宿的旅館位於萊茵河右岸的車站〈Köln Messe / Deutz〉,並於翌日與天主教教友的同學一同望彌撒。
印有北威邦〈Nordrhein-Westfalen〉邦徽〈Wappen〉的火車車廂
萊茵河右岸Köln Messe/Deutz的火車站主體
科隆城市地圖。
科隆大教堂與老城區集中於萊茵河左岸,位於霍恩佐倫橋〈Hohenzollernbrücke〉與德意志橋〈Deutzer Brücke〉之間。
從火車站一出來,即是大教堂。目前高塔正進行整修工作。
夜間由科隆大教堂返望科隆主火車站〈Köln Hauptbahnhof〉
從主火車站出來後,映入眼簾的即是科隆大教堂,其雄偉不僅是在教科書上看到的,大大小小的尖塔共計50餘個。西元1164年,教堂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將原存放於米蘭主教堂的「東方三聖」遺骨,贈予科隆大主教。1225年開始,原主教堂不堪負荷前來朝上的信眾,決定開始擴建,期間因財政問題等一度中斷,直到1842年終由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 von Preußen,1795-1861〉重新獲得支持後動工。最後,於1880年由高齡82歲的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一世〈Wilhelm I,1797-1888)象徵性的放下最後一塊基石,並在同年宣告完工。然自此後仍有大大小小的維修與擴建施工,直到今日。
二戰期間,由於科隆大教堂目標過於醒目,盟軍特意避開而不直接轟炸教堂,則讓此一世界前三大的教堂方能保留下來。而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6年將納入世界文化遺產。
展覽的海報
〈2014年正是「東方三聖」的遺骨,贈予科隆大主教850年紀念。〉
教堂的正門
〈令人驚艷的聖像可以想像當年工匠如何精細雕刻,仿若這身時空大門前,遙想1914年時的人們也由此出入。〉
挑高42公尺的教堂大廳與穹頂
〈每周六日,上午10時與12時,兩時段各有主日彌撒,進行約90分鐘。〉
彩繪玻璃與唱詩班
─筆者參與主日彌撒當天也是使徒聖瑪竇〈St. Metthew〉紀念日,當日由女子唱詩班為信眾獻唱,其成員皆為青少女。
以德、英、法、西、義、繁中六種語言所寫的告示牌
進入彌撒前有教士在此一牌子前確認進去的目的,Gottesdienst就是主日禮拜的意思。
當周末正是教堂廣場前舉辦的中國節〈Chinafest〉
活動邀請中國藝術雜技、內地知名搖滾樂團等參與演出,並設立了一個360° 的攝影屋,可環視上海浦東與全上海市區。
在參觀歷經800多年的人文結晶,筆者認為,身為一個渺小的人類,我們不能用任何的詞彙來形容教堂的美,教堂內部的裝飾、彌撒的莊嚴也唯有親身體會,才能感受,盼有朝一日讀者們也能親臨,眼見為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