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依婷 圖/郭依婷

 

 

天下之中, 沐浴是交流和教育的最佳捷徑。無論你是貴人雅士, 還是貧民百姓, 入浴之時人人都赤身裸體如同降生時一樣,這種裸身的交流交往, 使人忘卻高低貴賤, 昇華到一種無欲無求的佛教境地。

 

──式亭三馬《浮世澡堂

 

 

 

  現代人的每日沐浴是建立在衛生與健康的基礎上。這樣的觀念源起於十九世紀的歐洲,人們洗澡的神聖性不再存在,洗澡只是為了保持整潔,避免疾病。從古到今,不僅是洗浴觀念轉變,連沐浴方式也逐漸改變。每個人熟知的淋浴源自十九世紀下半葉的軍隊,軍人是第一個將水療法中的淋浴應用到日常清潔中,這樣的沐浴方式不僅能夠在短時間內,用少量的水讓更多人洗澡,更能夠大大增強清潔行為的整齊性與紀律性。在歐洲,到了十九世紀末,淋浴房也被推展到寄宿學校裡。

 

圖一.JPG  

清華大學紫荊學生公寓

 

  清華大學的宿舍澡堂不禁使人聯想到十九世紀的淋浴房,但又有些不同,給人一種中西合併之感,乾濕分離的澡間、一支支的蓮蓬頭,乍看之下何來中式之說?

 

  古代中國沐浴不僅僅是清潔身體,更關係到國家政治、宗教、祭祀等等。漢書曾記「吏五日得一休沐」,即五天能有一天休息沐浴,但沐不沐還是看各人意志,連官吏都這般不常沐浴,更遑論一般平民百姓。清華的老學長梁實秋先生曾言:

 

我們中國人一向是把洗澡當做一件大事的,自古就有沐浴而朝、齋戒沐浴以祀上帝的說法。曾點的生平快事是『浴於沂』。唯因其為大事,似乎未能視為日常生活得一部分。到了唐朝,還有人『居喪毀慕,三年不澡沐』。晉朝的王猛捫虱而談,更是經常不洗澡的明証。白居易詩『今朝一澡濯,衰瘦頗有餘』,洗一回澡居然有詩以紀之的價值。

 

  由此,不難想像在過去洗澡對一般人而言有多不平凡。洗澡代表要有充足且穩定的水源、供水系統及排水系統,在條件沒有辦法達到的情況下,並不是每家每戶都能有浴室,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大眾浴池便出現了。混堂,是中國南方對大眾浴池的一種叫法,北方稱澡堂子、澡堂。大眾浴池的出現建構了一個特殊的人際社交空間,人們在澡堂裡不僅能夠沐浴、泡澡、喝茶、睡覺,還能夠相互交流。

 

  學校裡的洗澡間,除了一眼即能看見的外觀,更有大眾浴池的習慣被融入其中,不同於西方淋浴房會做出隔間,宿舍浴室裡的所有蓮蓬頭之間沒有任何間隔。但是,這樣的大澡堂文化,卻實實在在的給台灣交換生帶來了很大的文化衝擊。

 

圖二.JPG  

宿舍澡間

 

  誰沒有洗過澡!但如此坦蕩蕩的洗澡,真的是有記憶以來的第一次。對大多數台灣人而言,沐浴是非常私密的,而且大家也都習慣這是私密的、個人的行為。不過在大陸的許多學校只有公共澡堂供學生沐浴,浴室是許多人共享的,這意味著自己必須和別人裸裎相見,洗澡成了一件公開的事。

 

  然而,當克服了心理障礙,少了因害羞而出現的遮掩,又看見本地學生將浴室當作教室一樣聊天、交流,漸漸的,公共澡堂似乎沒這麼難以接受。而且,反過來想,科技愈來愈發達,人們寧可對著3C產品打字,也不願意開口與人交流,人與人之間就像帶上了一層面具,這樣的裸裎相見何嘗不是另一種坦誠相見?沐浴前,每個人卸去所有的遮掩;沐浴時,相互交流,慢慢的會發現,彼此之間的隔閡也漸漸的卸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