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楊淨伃  網路

 

      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六日,當時的西班牙因為內亂而引發大大小小的混戰,西班牙北方的一座城市─格爾尼卡在當天遭受了德軍攻擊。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的地毯式轟炸,更讓小城格爾尼卡被夷為平地,死傷數千人,且全是沒有反抗能力的老弱婦孺。這場戰役無疑震驚國際。

 

圖一.jpg  

格爾尼卡

 

      當時定居於巴黎的畢卡索對於這個事件感到悲傷與憤怒,他決定使用圖畫來譴責這件不人道的行為,《格爾尼卡》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所誕生的畫。本幅畫作雖然在講述格爾尼卡大轟炸,但在畫中出現的人物都是平民,是那些在戰爭中死傷的老弱婦孺,並沒有飛機、炸彈、槍枝等在一般的戰爭中常見的物品。從這些驚恐逃難的人們臉上,可以想見當時是多麼混亂與悲慘。對於此畫的內容,畢卡索曾解釋:馬象徵人民、公牛象徵殘暴政權。畢卡索使用象徵主義,就是要向大家呼籲,戰爭絕不是一件好事;尤其以大量兵力優勢欺凌百姓的政權,更不是個好政權。

 

      從《格爾尼卡》的最右邊開始看,是一個驚慌求助的人,他的眼中充滿絕望。或許是聽到屋外有吵鬧聲,一個太太驚慌的從窗戶探頭出來並拿了一支蠟燭想看清楚到底發生甚麼事,卻看到受到攻擊的平民瘸了一隻腳卻仍拚命想逃命,倒在地上的男人手上的斷劍象徵著曾想反抗卻死於暴政下的戰士;圖的最左方,是一個哭得肝腸寸斷的母親,她的懷中抱著已經斷氣的孩子,可以想像當時的狀況有多麼慘烈。在畫中,畢卡索使用淺青、淺灰等藍色調,使得整個畫面顯得灰暗,告訴觀畫者這是件悲哀沉重的事情,讓人感受到死亡的氛圍而毛骨悚然。

 

    《格爾尼卡》是畢卡索為了巴黎萬國博覽會而創作的畫作,這幅畫也在西班牙館中展示。畢卡索在這幅作品中想訴說的是關於人類的愛與和平,他藉由畫作提醒大家關於獨裁政權的暴力,因此,《格爾尼卡》很快便在爭取自由的人士間傳開,並到英國、美國等其他國家進行展覽。畢卡索對於反戰反暴力、追求自由平等的理念也隨之傳播到世界各地,讓那些致力於追求自由的人士有了更大的聲援。

 

在創作《格爾尼卡》的期間,德軍曾想供應畢卡索足夠的煤炭,好讓他度過當年的冬季,畢卡索婉拒了,要離開時,德軍看見《格爾尼卡》,曾問畢卡索:「這幅畫是你創作的嗎?」畢卡索則回應:「不,是你們創作的。」由這段對話可以知道,畢卡索藉由《格爾尼卡》來譴責德軍的暴行,同時也希望德軍能夠停止戰爭,停止集權政體,讓人民不再受到戰火洗禮,流離失所。

 

    《格爾尼卡》雖然畫的是在暴政下平民所受到的傷害,但同時他也在畫中埋下期許。畫中中間頂部是一個眼睛,中間有著被點亮的燈泡,象徵著希望。意味著希望大家可以勇敢的追求自由,並把格爾尼卡大轟炸當成一個沉重的教訓,提醒每個看畫的人自由的珍貴;也讓關心人權及堅持反戰的畢卡索在這幅畫中明確的表達出他看到的,和他的期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