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鈺婕 圖/截自網路

 

       日治時期,在日本人的治理下,台灣人過著與清代不同的生活,風俗習慣也逐漸轉變,有些人在帝國的統治下,選擇成為一個「日本人」,有些人則選擇用自己的方式,愛這片孕育他們的土地。當時的藝術界,即有不少畫家決定以繪畫的方式,來表達對故鄉的熱愛,而創作出《嘉義街外》的陳澄波,正是其中一人。

 

       陳澄波,1895年出生,於日治時期的台灣鄉土畫家,受過正規的東京美術學校繪畫訓練,作品時常入選當時的各大展覽。1926年,他的作品《嘉義街外》,入選當年日本的帝國展覽,讓初試啼聲的他展開知名度,成為家喻戶曉的畫家。陳澄波為嘉義人,熱愛故鄉的他,其作品常與嘉義的風景、文化相關,而《嘉義街外》正是他其中一幅為故鄉所做的畫,他於畫中運用了透視法,加上嚴謹的構圖,再搭配他特有的筆觸與配色,將自己的故鄉─—嘉義,用繪畫的方式留下歷史的記憶,也讓後人得以一窺當時嘉義的發展與變遷。

 

陳澄波自畫像.jpg

陳澄波自畫像

 

       自1926年起,陳澄波便連續三年創作「嘉義街外」,透過這幅畫,可見日治時期的嘉義街頭。此畫整體色調偏向暖色系,電線桿井然有序的排列在一旁,街道也與現在的柏油路不同,陳澄波還特別將活動中的人群繪入街道邊,彷彿可以透過筆直的街道,一路望向地平線。從畫中也可以發現當時的嘉義街道,仍有水溝在道路中央,整體建設尚未完善,一個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收錄在陳澄波畫筆中。而《嘉義街外》在入選帝展後,陳澄波將之送給當時的嘉義市政府,不過歷經二二八事件後,該畫離奇失蹤,使現今所見的第一版,是自帝展畫冊中拷貝下來的黑白版本。

 

嘉義街外.jpg

嘉義街外

 

       陳澄波將他熱愛的嘉義,運用自己獨特的創作方式,揮灑在畫布上,他曾說過:「一個以藝術創作為己任的人,若不能為藝術而生、為藝術而死,還能夠算是個藝術家嗎?」他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故鄉的熱愛,讓後人得以一睹他筆下那單純樸實的嘉義。可惜陳澄波日後於二二八事件蒙難,一位熱愛鄉土的畫家,就這樣離開人世,無以繼續揮灑他的熱情,讓後人不勝唏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