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項祖安    圖片來源網路

 

       舞獅,是現今華人新年中,重要的一項傳統活動,人們藉由擺動著獅頭與獅尾,來象徵驅趕惡鬼,趨吉避凶。但是關於它的起源傳說卻眾說紛紜,按照神話傳說的說法是,舞獅,是武術家為了抵抗欺凌村子的獅子,所使用的格鬥術。這項由村民改編成舞蹈而流傳下來的一門技藝,演變為現代的舞獅。若是由實際的歷史來推測,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中國本身是沒有獅子的。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貌、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於民間。到了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

 

     現今的「台灣舞獅」約莫是在約18世紀隨漢人傳入台灣。最早傳入的是「閩南獅」後有「客家獅」、「廣東獅」、「北京獅」陸續傳入,閩南獅在台灣落地生根後受民俗風情、生活習性、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逐漸分為北、中、南和客家四大主流,其中又以新竹為界,南部稱「獅陣」,以閉嘴獅為主,北部稱「獅團」,以開嘴獅為主,中部以堂、社居多,但都稱為「台灣獅」。北部舞獅的特色為其獅嘴有機關可以啟閉自如,下軋以竹篢製成,所以又叫「篢仔獅」,於表演時是採高姿勢舞法。而南部舞獅的嘴部則沒有機關可以活動,因此俗稱「合嘴獅」,由於南部獅的獅頭也與農人裝雞用的籠子長相相似,因此又被稱為「籠子獅」,於表演時採低姿態方式為主。客家舞獅也屬於開口獅的一種,獅頭以木板做成,形狀像個四方形的木盒,所以被稱為「盒仔獅」。由於是以木板製成重量較重,因此獅子不易舞弄,舞者必須單手提獅頭,另一隻手托著獅嘴,是一種高難度的舞獅。為客家舞獅的一大特色。

 

圖一.jpg

客家舞獅

 

圖二.jpg

台灣北部舞獅

 

 

       隨著中華文化的四散,舞獅也隨之往鄰近的國家傳播,發展出各自的特色,如: 日本、韓國皆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舞獅。日本的舞獅分為「神樂系獅子舞」與「風流系獅子舞」。神樂系獅子舞一般以太鼓及篠笛伴奏,其中又可區分為二人舞動的「大獅子舞」、一人舞動的「中獅子舞」,及一人單手舞動小木偶獅子的「小獅子舞」,獅子頭通常是木頭打底加上白色和紙來裝飾,也被認為是正統的舞獅傳入日本發展的流派。風流系獅子舞主要分布在日本的關東與東北地區,配置是為三人一組,每一個舞者負責扮演一頭動物。有的是三頭獅子一組,有的是一頭獅子加兩頭鹿或兩野豬一組,也有的是三隻老鼠一組,三個舞者會把太鼓捆綁在腰間,配合擊鼓節奏起舞。而韓國舞獅主要分為面具戲舞獅和北青舞獅。北青舞獅的特色是由兩個或三個舞者以服裝操縱,獅頭掛有鈴鐺組合而成。

 

圖三.jpg

日本舞獅

 

圖四.jpg

韓國舞獅

 

       清朝時期,為了要抵抗強盜或外人的欺侮,就有所謂鄉勇的組織產生,年輕人利用農餘之閒勤練國術,強健身體,漸漸的想在慶典之時能有助興的娛樂活動,乃組織了必須有武術基礎的獅陣團體。另外,「舞獅」是民眾農閒習武的煙幕,由於政治的腐敗,盜賊的橫行,官不能衛,民惟有自衛。但在專制時代,聚眾練武是有「造反」嫌疑的,「獅者師也,舞獅而已」,一句話便搪塞過去。再加上,「舞獅」最初的原意很可能是驅祟逐鬼。因為獅子是祥瑞的神獸,也是辟邪的猛獸。以上所述,可知早期「舞獅」除有掩護習武及娛樂的作用外,另有驅逐疫鬼之意。但現今的「舞獅」,卻已完全與舞龍同其功用,專事於節令慶典,表示歡欣鼓舞,不再有驅鬼逐疫的意義存在了。而另一方面,在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美國等地,每年都會舉辦世界性的醒獅大賽。而較有著名的國際比賽有兩年一度在馬來西亞舉行的雲頂世界獅王爭霸賽,把舞獅推上國際,為舞獅注入了更活潑的元素在其中,成為歷久不衰的過年傳統習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