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張儷馨   圖片/網路

 

       現今臺北市有諸多商圈進行成衣銷售,若需大量且實惠的衣物,五分埔商圈仍為人們選購的優先選擇。五分埔位於松山車站及後山埤捷運站附近,並有諸多公車可到達,近年來更配合時代轉變,結合美食與景點兩者,吸引遊客前來此地遊玩,成為臺北市顯著的特色商圈。

 

       五分埔為臺北市著名的成衣批發商圈,其地名源自於乾隆三十四年,由何、周、沈、杜、李五姓人家一同開拓今八德路以南、忠孝東路以北,基隆路以東一帶之荒地,使該地有了五分埔之稱。清末民初,此地蠻荒不適農耕,加上精神病院與豬哥寮的設置,給人較為弱勢的印象,影響五分埔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地位。

 

圖一.jpg

五分埔商圈的範圍

 

  民國六零年代出口擴張時期,許多青年離開家鄉,到都市打拼。來自彰化縣的移民多選擇五分埔一帶生根,並與當時成衣工廠收購廢布,自行製作成衣販售,創造出不錯的銷售成績,令更多芳苑鄉的居民匯集於此,使五分埔有「芳苑人第二故鄉」之名。隨著成衣加工業興起,聚集於五分埔的居民增多,其開始向早居於此的榮民租屋,將一樓設為展示店面,吸引更多顧客前來此地,五分埔亦成為當時眾所皆知的成衣商圈。

 

       因應臺灣經濟的轉型,五分埔商圈亦發展出不同的經營方式,六零年代以規模小的零售家庭起步,累積經濟實力,後因國內廉價成衣市場過大,進而轉為依賴萬華地區的批發商。八零年代隨著內銷市場擴大及直銷比率增加,五分埔減少對中間商的依賴,成為獨立批發商,在聚集經濟的影響下,製造商與批發商大量進駐五分埔,使此地的經濟甚為繁榮。然至九零年代臺灣工資上漲,製造業者逐漸退出此地,五分埔也由原先製造批發合一的型態,轉為單純批發的商圈。由上述所見,五分埔的經濟型態,隨著各個時期而展現不同的樣貌,亦為此地居民努力奮鬥的回憶。

 

圖二.jpg

現今的五分埔

 

圖三.jpg

習於將衣服一袋袋的放置地面,任顧客挑選

 

       五分埔為五姓人家共同開墾的回憶,是水災後政府予以榮民們的依靠,亦為彰化芳苑人一同創建的成衣加工區,其伴隨著人們度過艱苦的日子,一同面對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成就臺灣的經濟。在時代的流轉中,五分埔不斷蛻變成長,成為人們生計的重要依靠,更是臺灣成衣產業的有力推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