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賴韻安 圖/網路

 

圖一.jpg  

戲台

 

  早期的人類社會處於單調的模式中,過於平乏的節奏使得人們需要娛樂活動來調解身心。經歷長時間的演變,逐漸發展出加入人生百景、能夠放鬆觀看的戲曲。最早的戲曲來源已不可考,但在記載中,秦代已有多種演藝活動集中在某處表演的習慣;到了宋朝,由於消費經濟社會的形成,各地的娛樂活動於瓦舍中一同演出,百戲遂成為民眾茶餘飯後的消遣。明清以後,內容較通俗、唱腔平易近人的京劇開始盛行於百姓之間。

 

圖二.jpg  

京劇形成時的重要角色《同光十三絕》

 

  京劇起自清前期,平穩的「二黃」聲腔與剛勁有力的「西皮」調合流的皮黃戲,表演皮黃戲的戲班原多來自安徽,後遷往北京表演,腔調受到京音的影響流傳至今,從此被稱作京劇。戲曲中的角色透過名為「行當」的分類,可分成生、旦、淨、丑四種。生指主要的男性角色,又可細分年輕瀟灑的小生、以唱功見長的老生(又稱鬚生),以及專門負責武打的武生。旦則是女性角色,可分作:年齡為別的老旦和小旦,性格為別的青衣跟花旦,武打為別的武旦與刀馬旦。淨又稱花臉,一般人熟知的臉譜出自其扮裝,特殊的圖騰能突顯此角色的性格,誇張的色彩豐富其個性。丑是整齣劇的甘草人物,有武丑、文丑之分,大多負責引人發噱。

 

圖三.jpg

行當示意圖

 

  伶人需要扎實的基礎跟技巧才得以演出完美的劇碼,能被稱作名角的演員都具有高度專業的素養。二十世紀後,這些演員豐富的知識與各方面的藝術水準對藝術文化的發展有著極高貢獻,社會地位因此提高,受到各方敬重,尤其是被奉為四大名旦的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這四名以旦角出名的演員各有流派,每一位都有其特殊的表演理論,讓戲曲的表演形式更趨成熟,並推廣到世界各地,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

 

圖四.jpg  

四大名旦合影

 

  京劇發展至今,戲服的考究、音樂與唱詞的結合、細緻的演出,已然是藝術的集大成者,除了傳統的表演方式,京劇也會與現代娛樂結合,表現出嶄新的一面,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失去光芒。流傳百年的劇目保存的思想與情感依舊能在每個觀者的心中紮根,使觀眾對戲中人的愛恨情仇情節感到癡迷之餘,也能體會到故事背後宏觀的寓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