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丁品惟 圖片/網路資源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曾感嘆時光如東流的河水去而不返,卻能於人、事、物留下改變的痕跡。二十世紀以來,中國面對新興政治型態與經濟體系的衝擊,不斷改寫該國城市樣貌,對於經歷明清兩代帝都的北京,雖仍為今日國家首都,卻無法避免都市更新的浪潮。既往北京不單有隨處可見灰牆灰瓦的胡同,住民穿梭於巷弄間彼此熱絡寒暄,人情味不言而喻,然而現今卻截然不同。
今昔北京
上圖表現出北京傳統胡同的破敗與現代高樓的林立,然而兩者間為何會同時並立?自1990年代北京政府申請辦理奧運開始,使各區政府開始一連串的「舊房危房翻新改造工程」,將老舊社區販售給開發商大整市區容貌。當時居於北京胡同中的居民們,驀地發覺社區中出現「拆」字再加上一張告示,居住許久的家園被納入「再開發」的名單中,縱然居民試圖反抗政府突如其來的行徑,但因開發商與政府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加上拆遷速度之快,不僅加速毀壞既有建物,亦使居民抗爭無疾而終,且因胡同存在的人際鍵結日漸斷裂
拆字於牆
隨著經濟飛快發展及奧運舉辦期限將至,北京市容漸以帶有現代意味的高樓大廈,取代以往的胡同平房,在居民一一入住大樓後,以往人際間交流往來亦宣告崩解。紀錄北京改變發展過程的學者─梅英東(Michael Meyer)曾說「人們可以在胡同中住得安心,因居民與攤販的眼睛總是明亮地盯著街角。這裡鄰居間時常見面聯絡,人們對於彼此和這個地方都有很強的歸屬感。在大人的言傳身教中,孩子們學會了很多社會準則,而非孤單放縱在無人監管的地方。」(註一)追求繁榮的過程中,使部分舊有事物遭到放棄,以往既有規則的迅速流逝,是否對於尚未發展完善的社會造成破壞,發人省思。
政府在講究求新求變的現代中,經常雷厲風行地實行政令,卻未注重舊有的人事物,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認為此乃社會變遷的「平凡」鏡頭,卻忽略「現代化」不僅為該國帶來經濟繁榮,亦改變當地的生活習慣,北京即是這場鉅變的產物。行人信步於北京城內細細品味胡同留下數朝代的歷史風韻已成過去,隨著現代化消散不只是建物,居民對彼此的熱絡與關懷亦一去不返,相對先前同居於四合院的「共同生活」,現代社會雖多了個人的隱私,卻漸漸淡忘了以往人性中的光輝。
註一:《中國時報》,2013年5月5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