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蕭妤珊 圖片/摘自網路

 

  「性別平等」為今日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概念,然而這般平常的想法是女性不斷抗爭所換得之成果。過去不論在東、西方社會中,多數國家由男性掌握絕對的政治與社會權力,女性則因父權制度下的價值觀念而長期受到壓迫,使得國家政策與社會氛圍皆產生「男尊女卑」的現象。雖然現代社會中對女性的歧視已減輕許多,不過仍有不少與女性相關議題的討論,更有藉由文學、影視作品等方式讓該議題獲得更多的重視。本次《史家周刊》的「文」議相「視」系列,將透過蝴蝶所著的小說──《燕侯君》與讀者一探主角李瑞如何自覺,並突破禮教的囹圄,進而掌握其命運成為一代燕侯君(註一)。

 

  本作設定於架空的古代中國,當時是一段由女人領導、掌握權力的時代,但此時的社會對女性仍不友善,加上邊關禍亂紛爭不斷,受難的婦女受到沉重禮教所束縛,常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失貞、失節被視作大罪,最後多只能走上自盡一途。李瑞之母不忍婦女承受此般不幸的境遇而開設織造廠作為其歸宿,身為女兒的李瑞雖同情這些婦女,卻難以感同身受。直到有一日李瑞與好友遭北蠻子綁架,友人受蠻族所辱,即便兩人後來終於尋得機會返鄉,友人卻不堪左鄰右里的蜚短流長而選擇輕生。這般殘酷的經歷令李瑞醒悟:如果無法自保,無辜婦女只會因禮教所賦予的「莫須有罪名」不斷地走上絕路。於是李氏便走上從軍之路,創設「賢良屯」教導女子自保,更成立一支「哀軍」守衛邊防,同時設校院訓練精英軍兵,這些建設為的即是確保未來面臨戰亂時能有人才保家衛國。即便最後李瑞功高足以震主,其心中仍只有堅定守候家國、維護天下安定之意志。

 

(圖一)《燕侯君》.jpg  

《燕侯君》

 

  從小說《燕侯君》中,讀者們能看見一位力抗禮教,同時忠於國家而屹立不搖的女子,儘管李瑞的個性與行為並不符合傳統三從四德,亦不受婆家喜愛,甚至選以黥面展現其堅定意志,如此種種卻也更顯現她高潔的品格,亦是作者對古代女性的美好想像。回顧真正的歷史,在漫長的封建王朝興替中,女性長時間生活於男性主導的社會下,活動範圍侷限於家庭中,生育和家務成為女性的義務。這些不平等的情形自古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一系列「堂而皇之」的禮教,緊緊縛住女性,使其於政治、經濟、社會,甚至最小的家庭單位中皆失去自由、喪失自我。父權社會下女性的悲哀深深刻劃於古今女子心中,而《燕侯君》正是影射出此傳統裡隱含的事實,以李瑞一角諷刺禮教的不公不義,生動描繪出「巾幗不讓鬚眉」的氣節。

 

(圖二)中國傳統女性.jpg  

中國傳統女性

 

  當時間走到近代,西方始提倡女性教育與參政權,認為女性應獲得平等權力;晚清中國則表現於纏足的解放、興辦女學堂等,東西兩方皆可見女性地位逐漸受到重視,在法律上不同性別間享有同等的社會地位,同時於思想上尊重、保護女性。現今社會中,女性地位大為提升,實在難以想像過去女性到底受到多少慘絕人寰的迫害。《燕侯君》的故事,讓讀者瞭解到能博取功名的不只有男性,女性也有能力參與政治、關心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她們從來不是純粹的附屬品,而是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以及追求自身夢想與未來的權利。

 

註一:該著作中主角李瑞受冊封的爵位,為作者參考中國歷史後所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