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賴炣妌 圖/網路資料

 

花卉自古而來挾帶著人類對自然「美」的情感。遠古不論中西方,先民們日復一日體悟自然的變化,除了天上的星宿成為人們敬畏的對象,人們也沉浸在對土地上的各項自然崇拜;曾有以花卉或動物的圖騰象徵聚落,例如以飛鳥為圖騰的聚落,可能暗示其時常遷移的特性;亦有崇拜土壤花朵,象徵著天地運行之氣與孕育後代子孫。對應著今日,各國大多都有屬於自己國花,它可能標誌著族群國家的民族性,也可能暗示著多元族群建國歷程的點點滴滴,不論如何,國花反映人們對國家的想像,並依附著國人的歷史情感。然而世界上有一種花被賦予經濟價值,參與人類歷史上最早記載的泡沫經濟,那便是──鬱金香。

 

圖一 (3).jpg

鬱金香花影

 

鬱金香為多年草本生的球狀鱗莖植物,相傳原產於中國天山山脈一帶,後經由絲路傳至西亞,鬱金香外觀只有單一純色,花苞圓潤直挺,含苞待放的模樣像極了伊斯蘭教中女性的頭巾,特別獲得土耳其人的喜愛,時常在繪畫與手工藝術中展現。至於鬱金香如何引進荷蘭則眾說紛紜,一說是16世紀初荷蘭商人海納(Guesters)由土耳其進口,也有另一說是植物學家克盧修斯(Carolus Clusius)全力於栽培研究歐洲所沒有的鬱金香,更發現了鬱金香的雜色病使它能開出美麗多變的花朵,貴族們趨之若鶩,鬱金香變成為了富貴的象徵。

 

在大仲馬的《黑色鬱金香》(The Black Tulip)中描述一個高級的鬱金香品種──黑寡婦,說它「艷麗的令人張不開眼睛,完美得使人透不過氣來」,純色的鬱金香色澤充實濃厚,含蓄的花苞似開非開,當我們睜大眼睛,努力找出花苞上一點點的不飽滿,卻是揉了揉眼睛也看不穿的;鬱金香在歐洲也被譽為「魔幻之花」,根據字面上的意思,遠觀我們會以為他會有濃郁的香氣,但走近卻是怎麼聞也聞不著。我們很難體會,當時種出高級品種的植物學家,在創造出心目中最完美的樣式後,僅將其中最完美的一株以高價出售,其餘全部踩碎。難道「美」只能一人獨享而不能共同擁有?不論如何,鬱金香千變萬化的嬌豔色彩沉醉人心,就好如那鬱金香狂熱的年代,追求美使人蒙蔽雙眼。

 

圖三 (3).jpg

黑色鬱金香花影

 

然而,鬱金香無法於短期內大量生產,以技術生產獨一無二的品種更是難上加難,導致許多手頭寬裕的商人或園藝家致力生產高級品種,投機者藉此創造供需不平衡,刻意哄抬鬱金香的價格,甚至曾有人以一個高級品種的球根交換了一座宅邸致富。同樣的平民百姓也加入市場,針對價格相對較低的純色鬱金香進行交易,這種情況使非頂級品種的價格也開始抬升,市場的交易模式開始改變,促使期貨交易制度出現以因應市場現況。1637年初,鬱金香的價格忽然暴跌,許多賣家找不到買主,票據也無法一一兌現,導致荷蘭各個城市陷入混亂,史稱「鬱金香狂熱」(Tulipmania)。往後,世人雖仍然以鬱金香為期貨商品,荷蘭也逐漸恢復市場的運作,然而「鬱金香狂熱」卻是人們消費文化的重創,促使大眾反思集體瘋狂的消費模式與市場運作的機制,而鬱金香也透過人們的商業活動,成為荷蘭經濟劇變的主角。

 

圖二 (3).jpg

小楊‧勃魯蓋爾(Jan Brueghel de Jonge1601-16781640年畫了《鬱金香狂潮》諷刺當時炒作鬱金香價格的商人們

 

 

現今,雖然荷蘭與土耳其等國皆以鬱金香為國花,但因各自卻有不同的歷史發展背景及形象解讀,且荷蘭以生產鬱金香享譽國際,使大眾知曉它為荷蘭國花更甚於土耳其等其餘國家,從中不難想見,鬱金香狂熱對荷蘭人民文化乃至於精神層面的衝擊。鬱金香的價值透過人們來賦予其意義,從過去反映在價格上,時至今日成為荷蘭歷史與文化象徵,我想,以鬱金香為荷蘭國花絕對是適得其所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