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陳秋惠 圖片/網路
鑽石,這個字彙在不一樣的人眼中,有著不同的涵義。在一般人的眼中,它象徵著高不可攀的財富;在富豪們的眼中,鑽石的大小意味著經濟地位;在戀人們的眼中,如同無堅不摧的愛情;在科學家的眼中,則代表煤炭的同素異形體,以及用於工業切割上的利器;但在非洲人的眼中,它是充滿光輝,卻又是血淚的化身。
每個人對鑽石有著不同的定義
自新帝國主義興起,歐洲人對原料的需求量更勝於以往,因此在列強積極擴張版圖之際,鄰近的非洲便成為目標之一。過去基於沙漠地形的阻隔和瘧疾威脅,使得人們對於非洲的瞭解長期僅限於北非。直到19世紀的英國探險家大衛.李文斯頓(David.Livingstone)深入非洲探險,加上抗瘧疾藥物奎寧(Quinine)的研發,歐洲人克服阻礙後,驚覺這塊土地蘊含豐富礦產,進而引起列強的覬覦,使非洲淪落為他國殖民地,此舉也因而種下日後種族衝突的一大原因。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國紛紛爭取獨立,然而列強當初在劃分殖民地時,並未考慮到族群分布與種族仇恨的問題。導致各國獨立後,因國土內部的族群問題而爭戰不休。為找尋支撐其反抗的經濟來源,反叛軍形同當今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佔領礦產產地,並販售礦石至國際市場換取軍火。根據該組織的情況作為推測今日非洲內戰的依據,鑒於石油與鑽石皆是人類需求量極高且稀少的物產,因此在「物以稀為貴」以及「供需原則」的情況,反叛軍在鑽石上的利潤必不亞於販售石油。
非洲叛軍與伊斯蘭國有著類似的經濟模式
1888年,英國大亨塞西羅.羅德斯(Cecil.Rhodes)創辦至今仍為世界鑽石龍頭企業的戴比爾斯(De Beers),該公司的經典行銷名言為人人皆耳熟能詳的「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A Diamond is Forever)。依該公司的成立時間點以及諸多殖民地居民飽受母國人民剝削的情形推論,與鑽石相關的人權議題應長達百年之有,但這問題卻一直未受到國際重視。縱使在2006年,知名國際巨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DiCaprio)曾演出轟動全球的電影「血鑽石」(Blood Diamond)引起世人注意,促使人們抵制獅子山共和國所產銷的鑽石,但該影片上映距今已過十年,今日關注相關議題的新聞卻寥寥無幾。
「血鑽石」電影海報
但這並非意味我們無能為力改變非洲人的生活,只要人們效法甘地的不合作運動,不進行消費、購買等行為,使物品不再稀有便會貶值。只要全世界一同否定鑽石是有價值的,奴役人民進行開採便失去其意義,「血鑽石」的議題將如同先前許多非洲相關議題不攻自破。尤其在網路如此四通八達的21世紀,人們只要串聯在一起,定能發揮群眾的力量影響國際社會, 因為"We are the majority.",那些看似支配世人的財團與政客,終究是世界的少數,沒有廣大人民的支持,他們將一事無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