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佩穎

 

每週一推.JPG  

 

      在傳統文化和習俗中,充滿熱鬧喜氣的新年,對台灣人來說絕對是極具象徵的重要節慶,其中包括的意涵不僅寄託了古時候以來,人們對「除舊佈新」的虔誠祈求,更是與家庭、信仰對生活的投射。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夜、歲除、大晦日,是過年前的最後一天。人們會在這天祭祖先、吃團年飯、放鞭炮等等。而傳統上,在除夕當天的下午要在門邊貼上新的春聯。

 

      團圓飯又稱年夜飯,因正值冬天,古時候的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意思;而年糕則有「年年高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蘿蔔湯(菜頭),意謂著好彩頭;雞,因為台語與「家」相同,有團圓之意;什錦,象徵十全十美等等。

 

      在各個地方,也許會因地域、文化上的差別,而各自擁有不同象徵意義的年夜飯。但不管如何,在這些寄託吉祥富貴的詞語之外,團圓飯、年夜菜的意涵,正是人們為了祈福新的一年,能夠豐衣足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