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古兆廷 攝影/古兆廷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2012年10月19日,我搭上北京往西安的硬臥車廂,展開了一趟沿著絲綢北路的旅程:從西安、敦煌、吐魯番,直到位處中國西部邊境的喀什。在西安稍作幾日停留後,第二站便抵達敦煌。敦煌,曾經是絲路上的重鎮,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咽喉處,不僅是東西貿易的中轉站,中西不同文化也在此交匯。因此,今日敦煌才能以其豐富的文化底蘊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旅行因意外的插曲而迷人

 

  敦煌的第二天上午,頂著刺眼的陽光,從市區搭乘巴士,迫不及待地來到了著名的莫高窟。當自以為一切準備就緒,正要刷票進入時,翻遍大小包與褲袋,卻始終找不到剛購得的門票。莫高窟全票約台幣800元,學生票半價,但規定一張學生證只能買一張票。沿原路尋找、向售票員求說情、詢問他人是否有多餘的學生證,在試過種種方法卻都失敗後,最後自己剩下兩種選擇:一、再掏台幣800元購全票進入;二、索性就不進莫高窟了。

 

P1020838-001   

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

 

  起初我自認有骨氣地選擇了後者,心想著就算不進入莫高窟,售票處對面的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也有不少可看之處。然而,真正步入陳列中心後,  迎面而來的洞窟相關介紹,卻分秒牽引著我的心,這麼看著看著,剎那間,有如當頭棒喝般,一想法衝入腦海:「不遠千里來到莫高窟,竟是看這些東西……」旋即,一股強大的驅力將自己快步推往售票處。

 

  旅行讓人上癮的原因之一,在於那些我們永遠無法預料的插曲。每次的插曲不會都是悅耳的,不如人意的情況更是時常出現。動聽的插曲也好、難以入耳的也罷,我們在一個地方留下的深刻記憶,往往不是那一處處的風景名勝,卻是這些一段又一段的插曲。幾個小時後,走出莫高窟的我,慶幸自己做了一次正確的抉擇。

 

P1020858-001   

 

藏經洞使莫高窟揚名世界

 

  莫高窟與山西雲岡石窟、河南龍門石窟合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圓王圓籙偶然在第16窟發現了封閉數百年的方形窟室藏經洞,洞內存有4~11世紀的經卷、絹畫、刺繡、法器、文書、法器等文物5萬多件。

 

  藏經洞被發現後,招來各國探險家和學者以各種方式獲取洞內的文物,包括英國的斯坦因、法國的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俄國的奧爾登堡,以及美國人華爾納。如今在藏經洞陳列館院內,有一塊臥石,上頭留有陳寅恪先生提的一行字:「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陳列館院內的展示也多為複製品,真品散落在各個國家的博物館中,不禁令人發出聲聲的感嘆……

 

IMAG0590-001   

 

華美、絢麗和神秘的氣質的莫高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蘊含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現存北魏到元朝建造的洞窟735個,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有487個洞窟,均有壁畫和塑像,是莫高窟主體;北區有248個洞窟,其中只有5個存在壁畫或塑像,其他是建造者和僧侶起居、修行和安葬的場所,目前不對外開放。1987年12月,莫高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如果我們將莫高窟的壁畫以縱長一公尺的畫來計算,橫長則有四萬五千公尺之多。

 

  中國的石窟藝術源於印度,是一種依山崖開鑿而成的佛教寺廟建築,漢代以後,隨著佛教的東傳沿著絲綢之路進入中國。開鑿石窟被視為功德,有希望佛法沿續不斷、保佑蒼生之意。石窟藝術在從西向東傳播的過程中,漸漸被賦予了漢文化的特色,在揉合印度文化、西域文化與黃河流域的文化下,形成了中國式的佛教藝術。

 

 

 

IMAG0584-001   

 

莫高窟第96窟

 

 

 

  莫高窟內不允許拍照,滿窟的佛教壁畫、肅穆的佛教人物塑像,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這種震撼的強度,難以透過文字再現。以莫高窟最高的標誌建築——建於武則天登基時的第96窟為例:窟內供奉的巨形彌勒大佛是莫高窟第一大佛、中國第三大佛,高35.6公尺、兩膝的寬度12公尺,佇立其面前,目光平視,只能看到佛的腳趾。

 

 

 

  走入一個個洞窟,彷彿一腳踏進了另外一個世界,遠遠超越了自己過去的感覺經驗。現實與洞窟世界不斷交錯,心靈的感受隨之來回擺盪。莫高窟適合用想像去把握,以心靈去感受,每每站在窟內,想著當年開鑿的情景會是如何,得到的結論都是接連的驚嘆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